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全民国防教育网
第三届“长征人物奖”:从这里感受军人的温暖与厚度
时间:2016-12-07 浏览:1018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栗振宇等

文学之外,精神在传递

——第三届“长征人物奖”评选侧记

■栗振宇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翻看过去一年的《长征副刊》,一批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承载着不同军人的人生故事,印刻在新闻纸上,也印刻在我们记忆里。此时,这些作品就像时间留给我们的珍贵底片,其中那一张张生动传神的面孔,则成为我们在感受强军脉动、体悟时代精神时的生动注脚。

一如既往,这一届“长征人物奖”评选延续了之前的定位与宗旨,就是力争让评选结果实现高品质文学作品与崇高精神价值的有机融合。“长征人物”不见得都是广为人知的新闻人物,也不见得要创下轰轰烈烈的功业,但是他们一定要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人生的厚度,感受到军人特有的精神境界,感受到时代精神的鲜明烙印。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初衷,我们从过去一年《长征副刊》发表的优秀作品中,遴选了6位主人公作为第三届“长征人物奖”的获奖者。

6篇作品讲述不同的人生况味,6位主人公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空间。然而,当我们再次透过那文字背后的缝隙,品味那一个个充满酸甜冷暖的细节,我们仍然发现这些主人公的故事,就像跳跃在同一条河流里的浪花、生长在同一片森林里的树叶,貌似千差万别,其实在深层次上又有着许多共通的脉络。这种脉络是什么?

这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信念如磐,方可成就人生。这一点,古往今来,莫不如是。特别是今天,当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当我们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总不免陡生感慨,坚定信念对于我们这一代军人是何等重要?对我们国家民族和军队的明天,又是何等重要?那些能够做到信念如磐,能够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的人,都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敬意。就像阎肃,“这条路认准了,一走就是65个春秋,风风雨雨不回头”,所以“阎肃睡着了,他的精神却醒着”,他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面悬挂在身边的精神之镜,就像他的歌一样从未走远,一想起他就能给人某种心理暗示;就像金春燮,一位已经退休两年的老人,为了把烈士精神在年轻人中传递下去,在过去10多年间与抗联烈士结下不解之缘,而今他仍在继续,并且认定“这个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人生有终点,但事业没有终点。当信念坚定在更多人生命中定格的时候,那么我们完成的事业注定是伟大的事业,我们心中的梦想终将洋溢着金色的光辉。

这是矢志强军的热血激情。有人说,一名优秀军人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诚然,军人的品质有很多层面,但是优秀军人从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这种使命既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就像排雷英雄蒋俊峰,把排雷当作刺绣一般富有艺术感,他的人生起步于雷场,他的使命也在雷场。就像“80后”导弹营长钟歆明,带领官兵一次又一次用裂空的闪电、撼地的惊雷,阐释了军人特有的担当。雷场和导弹阵地构成了这两位军人的生命空间,也见证了他们对于使命的赤子丹心。当前,改革强军事业正在全面铺开,蒋俊峰、钟歆明们就像一个个缩影,让人们看到改革强军事业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

这是深藏心底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品质。这种深厚的文化渊源,让家国情怀构成了许多优秀中国军人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鲜明特质,更成为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军事文学史上长盛不衰的母题。此次获奖的《英雄探母》和《兵心依旧》就是这样的作品。主人公李郁和王启发,一位是在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负重伤的军官,一位是已经退役多年的老兵企业家,他们对于家的理解,他们对于军营的眷恋,他们在关键时刻作出的人生选择,都让人觉得家国情怀这样的文化母题,有时候就那么细腻,那么真切,那么荡气回肠。而这一情怀,对于我们国家、民族和军队来说,又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文学的方式,无法把复杂人生一一展示出来,一如我们无法三言两语去概括这6位“长征人物奖”获得者的人生精彩。但是我们相信,他们朴实的行动,他们特有的眼神,他们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姿势,都让一种精神在传递。这种精神曾经让我们这支军队铸就辉煌,也必将在新的长征路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这是一种信心。

弦歌依旧

■刘 璇


  获奖人物:阎肃 获奖作品:《信仰长歌》

颁奖词:一个兵,一条路,一面旗;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德艺双馨是人民对你的评价,把忠诚写满蓝天;勤耕不辍是你对自己的要求,把欢乐洒遍军营。半生戎马半生歌,走遍东西南北,尝遍酸甜苦辣。琴弦放歌感人肠,傲雪红梅悬崖开。别样的风花雪月,铸就终生华彩篇章。

一代大师的陨落,对一个亟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出得了“高峰”的文艺时代,无疑是痛苦的失去。 

和阎老的缘分,始于2010年。那年,年满八旬的他迎来自己艺术人生的甲子纪念,成为中宣部确定宣传的中国文艺战线先进典型。我由此走近了这位中国文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想到,5年后我居然又会有机会走近他;更没想到,那是以他一向怒放的生命突然进入倒计时为代价。看到重症监护室里被病魔折磨得昏迷不醒的阎老,我突然看到了他大师之外的另一个身份——普通老人,找到了崇高之外的另一种艺术境界——真心的热爱。

向外,不断攀登艺术更高的峰峦;向内,不断触及心灵更深的感动。并且,把这种更高和更深糅进字里行间,与读者分享,一起携手走向人生的美好。阎老一辈子就在干着这件事。由此观之,作为大家,阎老绝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甚至比一般人幸福。因为留下了作品,镌刻了情感。那弦歌动人依旧,那大爱永远不落。

雷场余音

■程必杰


    获奖人物:蒋俊峰    获奖作品:《终结南陲雷患进行时》

颁奖词:生死抉择间,谁的命不是命?只是誓言远比生命重。纵然是在刀尖上跳舞,依然保持冲锋的姿态。他有拿针刺绣般的万分仔细,也有深藏心间的民族大义。他演绎的是与危险和死神的较量,奉献的是火热青春里的勇于担当,展现的是当代中国军人的热血忠诚。

一年前采写此稿,正逢军改启动不久。蒋俊峰等人物的英雄壮举激励着我必须完成这项使命:一定要把他们采写好,否则有愧记者岗位,更有愧英雄的雷场老兵!

军人的牺牲付出、离合悲欢,已不新鲜,雷场上更是司空见惯。采访的几位主人公中,蒋俊峰个性最为鲜明,最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其简陋的宿舍,他居然利用闲暇时间种养了雷场上采挖的不少兰花,还有一些小动物,自得其乐。对多年战斗雷场的蒋俊峰来说,扫雷仿佛已成为稀松平常事、快乐事。

革命战争年代,多少革命先辈抛家弃子,南征北战,甘洒热血,重要的支撑就是强大的理想信念,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前面临改革调整,不少军人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牺牲,更是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蒋俊峰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需要的,包括我。想写他,能写好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砺剑先锋”激出的别样担当

陈永华

 


    获奖人物:钟歆明    获奖作品:《导弹营长钟歆明》

颁奖词:汗水从来不是邀功请赏的筹码,击中才能成为未来制胜的基石。一声点火,和长剑并肩昂首屹立的是底气!一道光带,与导弹同时鸣啸苍穹的,是精神!梦想召唤,他诠释了牺牲与奉献;使命催征,他升华了忧患与担当。一心砺剑,剑指苍穹。

我一直认为,一个文学典型应是高尚的思想境界、走在时代前列、给人动力引领,这样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与钟歆明第一次见面,是在赤日炎炎、尘土飞扬的训练场,当他用劲在衣服上搓搓手掌与我握手的瞬间,我即感受到了他对军营的那种钟爱。后来在近距离多方位的接触以至走进他的内心,愈发感到他举手投足间的那种军人素养,无不折射出火箭军官兵“热血铸剑、精忠报国”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激情、震撼、敬仰和深思……

心中萌生写篇文章时,我曾思虑再三、顾忌重重。做为一名导弹旅政委,写一名部属营长的文章,领导同事会怎么看?官兵会不会认为政委偏心等等?经过一番权衡后,我坚定地认为,让更多的人读懂一名导弹营长成长的艰辛历程,学习他忠诚砺剑不言放弃的敬业精神,是我的责任所在,也是一种别样的担当,这也成为我后来创作此文的动力源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岁月潜藏危机,尤为值得军人深思警醒和用心感知。当前,我们只有把责任担当举过头顶,用生命扛起“打赢”诺言,贵勇、崇义、尚智、精技,培养锻造出更多更优秀的“砺剑先锋”,才能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才是《导弹营长钟歆明》一文的真正涵义。

把泪水化作墨水

■王根成


    获奖人物:李郁    获奖作品:《英雄探母》    

颁奖词:一场大火,在危难面前勇挑重担,见证舍生忘死、战友情深。一连串爱的谎言,编织亲情的质朴与浓香。使命和道义面前,他铁骨铮铮;真情与大爱面前,他侠骨柔肠。一名优秀的军人,一次伟大的壮举,一个奉献的家庭,这是义的动力,这是爱的支撑。

创作《英雄探母》纯属偶然。那年,扑火负伤的山东省某预备役团原政治处主任李郁返乡探亲。无意间,我见到李郁,他说,纠结3年才回老家。为何纠结3年?这句话勾起我的采访欲望。

故事里有震撼。李郁给我讲,他烧伤后,担心患有癌症的爹娘受不了打击,编了个谎言。谁知,因他而起,亲人们彼此都在“撒谎”,儿子骗妈妈、姐姐骗弟弟,背后却忍受着撕心裂肺的折磨。我感觉,这个普通农家接连遭遇的沉痛打击,像剧本桥段一样震撼。这种谎言是朴素情感里的真善美。

故事里有细节。走进李郁家,我一眼看见他娘床头放着他帅气的军装照,那照片让我说啥不敢与现在形如枯槁的他联系到一起。他说,老娘想念他,就天天搂着这张照片睡觉。他父亲病危之际,仍然苦苦等待儿子,当听到一声“爹”才闭上眼睛。写作时,我尽可能描述出李郁讲述的情景细节。

故事里有眼泪。李郁讲的每个故事都拨动心弦、都使人眼泪汪汪。他讲,他喜欢唱歌,住院时经常唱《什么也不说》,唱着唱着眼泪不由自主地顺着脸颊淌。他和爱人在病房相逢,俩人连一颗樱桃都捏不起来,顿时抱头痛哭。这种人生命运瞬间转变而又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悲情,无不催人泪下。

采访时眼睛没干过,写稿时眼睛也没干过。经过近4个月沉淀,我才写完这篇《英雄探母》。

老爷岭上铸魂人

■李成蛟


    获奖人物:金春燮 获奖作品:《燃烧在老爷岭上的精神火把》   

颁奖词:进山十余年,守护的是抗联烈士;血色故乡,承载的是奉献和担当。他凭着一腔热血、朴素善良,将金钱与安逸拒之门外,把灵魂与责任放在心间。树碑立传,只为让英雄安息;铭记历史,是为让精神传递。他是不老的常青树,映衬的是永不凋零的花朵;他奉献的是夕阳红,点缀的是永垂不朽的勋章。

每当走近金春燮,全景感受他10余载投身传承抗联精神的恢弘事迹,聆听他那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感人经历,感动、震撼、敬仰……这些词儿都会一起涌上心头,单独用哪一个都觉得不合适不够劲。 

信仰是生命和灵魂的力量。金春燮一生不忘初心的力量来源于信仰,终生不改本色的力量来源于信仰,是信仰让他大写人生追求,成为燃烧在老爷岭上的精神火把。 

军人的情结是无悔的。金春燮是因为赶上裁军才告别钟爱一生的军营,但他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岗,“一定要让烈士牺牲的有尊严”“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断茬”的铿锵誓言,生动诠释了人民子弟兵从军一回、奉献一生的执着坚守和血性担当。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金春燮一面在为烈士树碑立传,把红色火种播撒在国人心中;一面胸怀大爱,倾心竭力扶贫助学、扶危济困,一次次见证昭示了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矢志追求。 

金春燮曾说:“历史的接力棒终将传给后人,但前提是我们手中必须有‘棒’可传”。他坚持10余年为沉睡的英烈树碑,为渐远的历史拂尘,为红色的血脉续谱,为未来的接班人铸魂,正是在传承先烈点燃的精神火把,让信仰之光照亮下一代的心灵殿堂。

与高尚的灵魂同行

■胥得意


   获奖人物:王启发    获奖作品:《兵心依旧》

颁奖词:告别军旅,坚守的是本色,魂牵梦绕的仍是座座军营;卸下戎装,不变的是情怀,始终如一的仍是甘于奉献。他不忘初心,让精神传递,他心怀军旅,让荣誉汇聚。追寻英雄的足迹,一路与英雄同行,播撒希望的种子,带去信心和力量。难忘的军旅情,永远的老班长!

生活中,人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我想做一个传递正能量的人,所以我的笔下就一直在宣扬着满身洋溢正能量的人,哪怕他们大多都是小人物。

当与老兵王启发接触后,我忽然发现一个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情怀。他的大情怀,就是不忘初心。退伍几十年以来,他一直没有忘记他曾经成长和深爱的军营。当他有能力回报那里时,他便把一种精神当成补养品开始注入给执勤一线的官兵。他所回馈的关爱是精神层面的,他告诉身在军营的战友们,什么是追求什么是荣耀什么是担当,当他把这种精神传遍天南地北的军营时,官兵们的内心便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与王启发面对面听他讲述在拥军路上一路走来的故事时,除了感动,就是景仰。当与一个高尚的灵魂同行时,路上不会孤单。

实际上,老兵王启发的故事有许多,而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饱含着他拥军爱军的深情。当他讲述带着儿子孙子踏上海岛的凝重时,你能够感受到他是在做一种精神的传承;当他聊到拥军路上心脏病发作的惊险时,你能够感受到他是由衷热爱而没有半点虚假。他的内心澎湃着热血,那热血中又裹挟着踏破千难万险而不停止的动力。为什么我们的军队叫做人民的军队,因为千千万万个王启发的血脉与军队息息相通着。

分享到:
0791—888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