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向你讲述的是最近两起军营“网红”事件。两个故事都与父母到军营探望孩子有关。不一样的感动,触动的其实是同一个问号:今天,军营与军人家庭之间应该如何互动?
请看今日《解放军报》文章《今天,我们如何正确“打开”军营》——
今天,我们如何正确“打开”军营
■王天益
今天,我们要向你讲述的是最近两起军营“网红”事件。两个故事都与父母到军营探望孩子有关——
一个是一张照片。担负春运执勤任务的战士在寒风中站得笔直,茫茫人海中,父母与弟弟突然出现。身在哨位、亲情难叙,咫尺之间、含泪相望,战士只能举起右手,向亲人致以军礼……画面就此定格。
一个是一段视频。军歌嘹亮,步履铿锵,三军仪仗队又一次接受检阅。不过,此次站在检阅台上的,既非国家元首也不是部队首长,而是官兵的父母。睁大眼睛,遥望整齐划一的队列,父母难辨自己的孩子,却清晰看见了成长。寒风送来一句请“家长同志”检阅的口号,暖得父母们眼眶湿润。
儿行千里母担忧。两则父母到军营探亲的故事传到网络上,引发热议:探亲探到哨位上的画面令人心酸而“泪奔”,主动请父母来军营“检阅”更是让很多人激动而“看哭”……
不一样的感动,触动的其实是同一个问号:今天,军营与军人家庭之间应该如何互动?
这也是个千古话题。无论是《诗经》里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还是唐诗中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千百年来,营门与家门之间的距离、开阖、通达等状况,从来都牵绊着人心。
前不久,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部署2017年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提出将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向社会开放办法》,引起社会众多关注和期盼。看网络跟帖留言,其中,有不少人是军属。
今天,当我们与世界“接轨”,将军营向社会普通大众规范化开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向一个个与军营密切相关的军人家庭开放,同样值得关注。
在一定程度上,当军人穿行于家门和营门之间,完成从一种身份到另一种身份的转换时,家门里的人能否读懂营门内的事,直接关系着营门里军人的状态。
什么才是军营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场“哨位探亲”提醒我们思考,从家门到营门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打通”;“请家长检阅”收获的点赞,启发我们琢磨,如何让走进营门的“家里人”更多地被“打动”……
有形的营门易打开,无形的大门难开启——
来队20多天后,军娃鹏鹏恋恋不舍离开了爸爸的军营。这一次,鹏鹏看爸爸开坦克的愿望还是没实现。已经学会上网的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网络上有那么多“爸爸的坦克”,自己却不能亲眼看上一眼……军娃鹏鹏想要打开的军营,需要先打开一扇“观念之门”。
去年新训中,教导员张浩发现,自打部队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大量关于新训的报道,来部队看新兵的家长比去年少了很多。不过,公众号留言中,家长们也提出想要了解更多的军营情况。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张浩仍然头疼……张浩想要打开的军营,需要继续开启“创新之门”。
如今,便捷的交通已让关山不再遥远,信息网络也使军营变得愈发透明。我们应当看到,火热的“军嫂群”、涉军自媒体背后,军人家庭和社会民众想要深入军营、了解身边那个“当兵的”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当然,军营的开放总是有限度的。正如“哨位探亲”当事人所在武警部队某中队的指导员张宇清所认为,我们理解每一个军人亲属走进军营的愿望,但亲属也要理解,由于职业特殊性,军营不可能满足其所有的“打开”愿望。
时下,当一个个军营“网红”很快“退烧”,当引发感动的军营个体重新在集体的背景中归于平淡,当前一刻还泪目点赞的网友在下一个涉军话题上“粉转黑”……面对这些,如何建立社会大众对军营理性、客观、稳定的认知,部队各级不容忽视。
今天,找到军营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是对军营本身,还是军人家庭、普通社会大众,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改进的课题。
咫尺之间,泪眼相看。画面主体间的构图空白,记录的是武孟杰和父母、弟弟的距离,也是军营与家庭、使命和亲情间的距离。图片来自中国军网网页截图。
“哨位探亲”之后
——一张“网红”照片在警营内外引发的思考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罗 鑫 通讯员 王 博
3月,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又一次见到了哨位上的武警北京总队十六支队下士武孟杰。此时,他和战友正担负一处代表委员住地的安保任务。
武孟杰负责的是大门口验证哨。站在哨位上,他要做到对数十种行人和车辆证件一眼辨别真伪,和验证机一起构成保证大门安全的“双保险”。
执勤过程中,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不过,似乎没有人认出这个军姿笔挺的战士,就是春运期间那个刷爆屏幕的“网红”武警——
春节前夕,武孟杰的父母来北京办事,顺便探望儿子。在北京西站,他们见到了担负春运执勤任务的武孟杰。父母怕打扰儿子工作,抱着年仅4岁的弟弟,想远远看一眼就走,不料还是被武孟杰发现了。身在哨位,相距咫尺,却无法畅言,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武孟杰举起右手向父母敬了个庄严的军礼……
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一名战士以这种方式和家人团聚。这一幕被媒体以《妈妈,我在执勤,不能给你擦眼泪》为题报道后,瞬间戳中无数人泪点,武孟杰也成了一时“网红”。
如今,一切重归平淡,“网红”事件在警营内外激起的涟漪,却给人留下了思考。
“哨位探亲”过后,武孟杰在家乡很快成了个小名人。接到一个又一个问候电话,武孟杰能明显感受到亲人们的自豪和喜悦,但更让他觉得欣慰的是,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姥姥在电话中告诉他,“只知道你在北京当兵,没想到肩上的担子那么重”;妈妈对他说,“以前总听你说忙,我还不相信,现在懂了……”
整个春运执勤期间,武孟杰都被这样的“幸福”包围。不过,他坦言,自己有时候也会冒出个念头:如果每个官兵的家属都能来队看看大家工作执勤的状态,身边战友在电话里头磕碰拌嘴的事,会不会少得多?武孟杰觉得,这次“偶遇”,能让父母看到真实的工作状态,其实挺幸运的。
网络“爆红”之后,武孟杰也一度感到“压力山大”。有一段时间,每次上哨前,他都把皮鞋擦了又擦、肩章领花理了又理,“生怕别人认出自己,说咱形象不好”。时间一长,武孟杰担心的事儿并没有发生,但自己对“网红”事件有了新的认识:“人们感动不是只因为我,而是因为我们这个群体”。
武孟杰意外“走红”,对他所在的中队来说是个“大新闻”,有些媒体还主动联系部队前来采访。在班长蒋帅看来,武孟杰就是大家的缩影,社会的关注,说明大家的工作得到了认同。
“这是件好事,但是在给大家以正能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中队官兵思想造成了一些波动。”中队指导员张宇清介绍,那段时间,有不少官兵的家长看到“网红”照片后,打来电话问能否也来军营看望孩子。
张宇清有些为难了,“他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执行任务期间,都来‘哨位探亲’,咋办?”第一时间,中队专门组织了一场教育,引导大家正确看待这场“网红”事件,全身心投入部队建设和任务执勤。
“这张照片走红网络,暴露的其实是社会、家庭对军营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武孟杰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战友的情感共鸣。
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四级警士长杨三春看到“哨位探亲”的新闻时,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泪水。他父亲在年前因病去世,父亲“看看你在部队都在干啥”的愿望,成了他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杨三春所在支队常年担负着警卫守卫、押运押解等勤务,每逢重大任务便是“封闭式”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把来队探亲的愿望延了又延。
父亲去世后,杨三春才从亲人口中得知,父亲曾一个人来了趟北京,可听说部队正在担负重大安保任务,便没好提出上部队看看。父亲只知道儿子在北京当兵,但对其每天的工作,一直只有电话中只言片语的了解。
“记得有篇关于军属来队的报道叫‘走近你,更能读懂你’,可‘走近你’其实真的不容易。”杨三春认为,“哨位探亲”对旁观者是感动,对当事者则有着一缕淡淡的无奈……
“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官兵对亲情、爱情等诉求必须正视。”武警部队参谋部部队管理局一位领导谈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营变得日益开放,如何与时俱进,搭建起家庭和军营互动的桥梁,构建多位一体开放的管理模式,是各级管理者要考虑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武警部队就此做了不少探索。有的单位每年都在新兵授衔时,邀请新兵父母到现场观礼;有的评选表彰“十佳军嫂”,邀请优秀官兵的家属“军营一日游”;有的安排一些特殊岗位的官兵“家庭专项疗养”……
此外,有的单位还提出了“军-地-家”三方共育的管理理念。不过,武警北京总队十六支队政治处主任李向阳坦言,通常做的只是抓官兵中的“两头”:表现优秀的,与其父母分享荣誉;思想心理有波动的,联系其父母一起做工作。“真正要实现军营和家庭畅通互动,其实还不够。”
随着智能手机进军营,官兵与家人视频聊天、通话更加方便,家人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获取更多来自军营的信息。这些信息技术搭建起的新桥梁,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呢?
指导员张宇清建了个家属微信群,在经过保密审核后,通过图片、视频分享官兵的工作生活动态。前不久,他就家长来队的话题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多数人表示,能够理解部队任务忙,不想来队探望打扰正常秩序;但仍有不少人不解:部队现在纷纷设立“军营开放日”了,为什么不能建立机制更多地向军属开放?
“互动的需求依然强烈,我们还有更多的‘桥’要建、‘门’要开。”张宇清感慨,如此,类似“哨位探亲”的心酸感动也许会少了,官兵安心服役主动作为的动力会更足。
接受过“家长同志”的检阅后,一名女仪仗队员激动地跑向父母,父母眼含热泪,爱怜地拭去女儿眼角的泪水。照片为视频截图。蔺芳帅提供
家长同志,请您检阅
——三军仪仗队一段视频走红网络背后的故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周景红 通讯员 程 锋 蔺芳帅
在互联网上检索“三军仪仗队”,其结果有数十万条。在刚刚过去的3月里,最火热的一则新闻当属各网站、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纷纷报道的一段视频。
这是去年年底,三军仪仗队组织“十佳标兵”父母进军营活动时的一段视频实录。与以往三军仪仗队队员的靓丽出镜相比,这段视频画面不是很清晰,拍摄也不是很专业,却引来众多网友转发、点赞。
很多人留言说,当三军仪仗队执行官喊出那句“家长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时,自己“看哭了”“已泪奔”……
也有人谈到,“同样身为军人,多希望父母也能看一次我驾驶战车,看一场我参加的比武”;还有人呼吁,“我也想去看看儿子当兵的样子,盼望军营的开放政策早日落地”……
其实,这不是三军仪仗队第一次邀请官兵父母“检阅”仪仗队,这项活动已持续开展了5年。不过,当这项活动第一次“亮相”网络后,在军营内外产生的强烈反响,三军仪仗队政委张兆宏还是有些始料未及。
“军营和家庭的一场‘碰撞’,激起了满屏正能量。”张兆宏说,5年的实践让他们感到,建立军营向军属和社会开放的机制、联通营门和家门,有着很强的现实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合理满足,能够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中尉马兵是首届“十佳标兵”之一。5年前,刚“检阅”完三军仪仗队,马兵的父亲马树华就迫不及待走到队列前和队员们拍照留念。马兵说,父亲对仪仗队的了解,就是从一张张照片开始的。自从得知儿子进了三军仪仗队,马兵家里的墙上,就贴满了父亲从网上下载的仪仗队执行任务的照片。
一直试图通过媒体和网络了解儿子军营生活的马树华,在获得邀请走进军营后“好奇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看看队员们睡的加长床、瞅瞅制式衣柜、试试热水器水温……马树华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家长,对孩子所处的军营了解越多,心里越踏实。
了解催生理解,理解催生支持。中士宫光来自农村,老家的信息相对闭塞。宫光曾告诉过父母三军仪仗队的职责,但是看电视时,父母有时候还是把三军仪仗队和国旗护卫队分不清,“他们以为我在北京是升国旗的”。
当宫光荣获“十佳标兵”,父母受邀走进三军仪仗队,看到营区悬挂的巨幅照片上习主席检阅仪仗队的场景时,儿子的工作在宫光父母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回老家后,他们简直成了仪仗队的义务宣讲员,而且打电话也经常叮嘱我说工作很光荣,一定要好好干。”宫光说。
下士王华东的父母曾经来过三军仪仗队探亲。去年年底,王华东获得“十佳标兵”后,仪仗队向他父母发出了邀请函。王华东本以为父母没有太大兴趣,不想父母却说:受部队邀请去意义不同,这次必须去。
意义不同在哪里?王华东的父亲王龙军说,过去在电视上看到过,也来过仪仗队,但都觉得离自己比较远,这次听到执行官报告“家长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其中“家长”两个字,“让我心头一热,突然感到不仅我儿子是仪仗队的兵,我也和仪仗队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
“这是仪仗队前所未有的报告词!”在现场主持活动的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解释,在这场军营开放活动中,他们将向国家元首汇报的报告词中的称谓改成“家长同志”,就是为了让现场和看到视频的军属,都感受到至高的荣誉和至亲的礼遇。
这项活动开办5年来,已有约400名三军仪仗队队员亲属现场感受过了这一礼遇。此外,他们还组织了“军嫂进军营”,并结合每年家属来队比较集中的时候,进行了三军仪仗队的日常训练开放活动。
这些活动,如同一座座在军营围墙上架起的桥梁。军营内的官兵和军营外的亲属都在通过桥梁走近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
中士王瑞程入伍前娇生惯养、旷课逃学,曾是父母眼中的“叛逆青年”。入伍后,看着战友评上“十佳标兵”后父母来队的自豪与光荣,王瑞程开始改变自己,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入选“十佳”。
那天,当父母站上检阅台时,已经历过不少外事活动“大场面”的王瑞程竟激动不已,当时气温很低,他紧握礼宾枪的手掌却不断沁出汗水,正步走过父母面前时,步伐也格外用力,马靴砸在地面“咣咣”直响。
看着儿子入伍后的蜕变,王瑞程父母的眼睛也湿润了。活动中,按照流程,王瑞程要手捧孝心鞋送给父母。当王瑞程大步跑到父母跟前,用尽浑身力气喊道“爸妈,你们辛苦了”时,父母脸上绽出含泪的微笑。
王瑞程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父母流泪,也是自己当兵后第一次在父母面前哭。这些眼泪里有自己的蜕变,也有父母对自己的认可。但如果没有父母走进军营的活动,“我和父母的感情很难得到这样的交融和升华”。
“儿子你辛苦了,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在活动现场,父母前所未有的一句感慨令下士孙御翔“受宠若惊”。孙御翔说,过去,父母总喜欢拿他跟同龄人比较,跟博士表姐比、跟硕士表妹比,时常嫌他不争气。此次走进军营后,父母对孙御翔的态度变了个样,不仅夸赞他,而且家长里短地了解孙御翔在军营的方方面面,令他倍感温暖。
这些变化,张兆宏都看在眼里。他介绍,他们不仅要把“十佳标兵”父母进军营检阅仪仗队活动继续办下去,还将利用过年过节、新兵入伍等时机,把更多官兵的父母请进来。此外,他们还准备借助信息网络创新开展更多的“进军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