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800米的青海省曲麻莱县玛多乡“黄河源头民兵第一哨”附近,方圆百里只有一户人家,远远望去,屋顶飘扬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中格外鲜艳。屋子的主人格求是一名民兵生态管护员,他每天都要来回走40多公里,在三江源区附近地域开展生态巡护,详细记录野生动物活动情况、植被数量和雪线位置等情况。
格求知道,他所看守的绝不是简单的一草一木。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的一枝一叶都可能关联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2016年习主席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为此,青海省军区拓展新时代民兵职能,把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具体行动,采取“民兵+生态管护员”模式,构建生态安全管护体系,做到三江源头等重要点位有监测哨,主要河流上游等重要流域有巡护队,核心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地区有应急队,努力实现三江源地区常态化管护局面。
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且牧民生活流动性强,如何组建管护队伍?今年6月,青海省在玉树州展开“民兵+生态管护员”模式试点,把民兵队伍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将民兵“组织纪律严、环境情况熟、站在第一线”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他们采取“县有连、乡有排、村有班”的编组模式,将分散在各牧区、村社的生态管护员全部纳入民兵队伍,蹚出了一条“平时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急时遂行急难险重任务、战时履行参战支前职责”的军地集成化民兵队伍建设路子。
队伍建好了,保障如何跟上?玉树军分区政委高明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所需装备专业化要求高、种类数量多,经费筹措有些难处。为此,军分区及时协调州委、州政府,采取“军地互补、配征结合、逐步完善”的办法,形成军事装备由军分区配发、专业器材由地方对口部门指导配备,小型通用携行装具由政府补贴购置的“三结合”保障渠道,确保各类装备器材齐全充足,满足执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目前,玉树州各市(县)“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人装配套率达96%以上。
进入新时代,“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进一步拓展新职能。玉树军分区司令员秦元胜告诉记者,他们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生态巡护、生态宣传、护林防火、保护动物等7项任务,新设置了23项训练课目,更新了13项必须达到的能力指标,并细化分解到不同岗位。其中,共同课目采取“集中训练、授课、考核”的方式,打牢基本能力基础;生态课目采取“专家教、行家带”的方法,提高民兵生态保护专业技能。前不久,笔者在玉树军分区组织的军事训练和生态技能阶段性考核中看到,被随机抽到的2支生态民兵队伍各项课目均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现在,加入“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的牧民,月收入将近翻倍,训练和巡护热情也更为高涨。今年上半年,玉树军分区联合林业、畜牧等部门,建立“民兵+生态管护员”信息档案,每人每月核发补助1800元,引导民兵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并严格考核机制。县人武部每月召开任务讲评会,乡镇武装部门会同生态监理人员每半月组织集中考勤,不定期拉动考核,连续3次无故不参加考核或集体活动的,扣除相应补助,情况严重的调整出队伍,对表现优异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生态民兵执行重大任务或参与重要活动所需的伙食、误工、医疗和装备器材征用补助补偿等经费,实行谁使用谁保障、一事一报,由同级政府和使用单位共同解决。
前不久,曲麻莱县“长江源头民兵第一哨”接到群众举报,通天河沿岸有一伙不明身份人员正向生态核心保护地域流窜。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约改镇民兵应急排接到县人武部命令,第一时间赶往任务地域,协助地方公安成功抓获了5名盗猎人员。目前,在青海军地的共同努力下,三江源地区已构建起军民联防生态保护体系,形成生态安全管护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