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顺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需求,军地协同创新,把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向生产力和战斗力转化,鼓励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相互转移,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牵线联姻——
推动军民技术共享转化
连续3年实现销售额近亿元,湖南某信息有限公司的“民参军”佳话得益于与国防科技大学的联姻。该公司研发的整套操作系统在多个军工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电力、电信、金融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湖南,与国防科大“牵手”成功的公司还有很多。为发挥国防科大重点学科优势,推动军工技术高新成果转化,湖南省与国防科大联合组建了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重点围绕技术体系、转化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进行了积极探索。
“企业提需求,研究院搭桥梁,国防科大输出人才和技术。”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科研部朱春光处长介绍:“研究院通过这样的模式,把部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5年来支持转化了卫星导航、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一批重点军工创新成果,启动建设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从而带动了一大批军工企业的崛起。”
目前,湖南已建成以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并依托多个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创造性地开展了省级国防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
产业集聚——
特色产业抱团发展
在长沙高新区,某卫星研发企业主持研制的“潇湘一号”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商业卫星发射的先河。该研究院首席执行官杨峰告诉记者:“在长沙,从事卫星研发的军民融合企业还有不少,已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如今,依托航空产业园,株洲市聚集规模以上航空类企业25家,航空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以大带小、以小促大,集聚产业、抱团发展……湖南省近年来积极打造北斗导航、云计算及大数据等6大产业集群,推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该省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如今,湖南省军民融合带动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形成了以核、航空、航天、特种装备制造、船舶、民爆化工6个主导产业为骨干,以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格局。
特事特办——
民企参军有绿色通道
在今年的中国“装甲与反装甲日”展览上,国产坦克配备360°坦克主动防护系统抗击来袭反坦克火箭弹的公开演示引来广泛关注。研发这套系统的是长沙某微电子有限公司,是湖南众多生产军工产品的民营企业中的一员。
“我们的‘民参军’之路得益于绿色通道的开通。”该公司负责人所说的绿色通道,是湖南省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研发出台的优惠政策:为承担军品任务的民营企业在建设用地、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安全、消防、环境评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要求,为承担军品任务的民营企业依法依规开辟绿色通道。
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航空材料、北斗系列关键技术、强激光技术应用、磁悬浮、临近空间、飞行器与激光卫星技术……近年来,湖南军工科研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39项;申请专利3500余项,授权1500余项。这些技术创新为高新武器装备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着一项项技术开花结果,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汤兹高兴地告诉记者:“湖南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实现军地双向流动,充分利用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军地协同创新,加速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探索出了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整合各类要素的新路子,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