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部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座谈会上,个别单位介绍开展主题教育的做法时,还存在把“领导肯定了多少回做法”“上级转发了多少次材料”“媒体发表了多少篇稿件”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不可否认,这些成绩说明了某些单位对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视程度、落实力度,但是否真正取得了实效,仅仅依此评价显然有些单薄,且不甚科学。
然而,工作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有的单位只关注实弹训练的优良率,对实战化环境是否达标、实战化水平是否达标关心不多;有的单位只满足于自身安全稳定不出问题、上级检查过关不被通报,而对安全设置是否达到战备训练要求、是否便于作战行动展开考虑不多。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一些单位和领导对“成绩”一词的理解过于狭窄,局限于“数字政绩”、看得见的显绩,习惯把“有形”当作有效,陷入了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循环的怪圈。于是就出现了对上级汇报总把这些“成绩”当作自己的“功绩”,对下检查多是查本子、翻记录、考背记,如此便会带来并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
对成绩和成效的理解不正确,实则是对评价标准的混淆。之所以“有形成绩论”大有市场,五花八门的“标准”大行其道,就在于一些领导的政绩观不端正,重“面子”轻“里子”,重“显绩”轻“潜绩”,认为安全出不出问题、工作有没有“成绩”能显而易见地看出来,而战斗力的提升,一时半会很难见到“显效”。
准星校不正,工作就会瞄偏靶子;方向把不正,努力就会徒劳无功。军队是要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而不允许让类似“安全标准”“领导满意标准”等干扰和影响战斗力标准。
从另一个侧面看,战斗力标准还因为缺少定型的“模子”、丈量的“尺子”,或者说标准量化不细、刚性不够,从而导致“空口袋立不起来”。很多时候,标准的刚性变弱,执行的弹性就会变大。任性的口子,往往钻的就是刚性不足的空子。只有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具体化、硬起来、落下去,“领导满意标准”等才会失去藏身之所。
相对于把“成绩”当成效,更应把成效当成绩。开展训练、组织演练,关键是看对战斗力的直接提升率有多少;搞教育、抓安全、练保障,主要是看对战斗力的间接贡献率有多大。只有抓住战斗力这个“牛鼻子”,练兵备战才能有的放矢,其他建设才能纲举目张,所做的工作才是实功,所出的成效才是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