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高原,天气多变。
“去年出现的10户返贫户在‘返贫救助基金’的帮助下,全部实现脱贫!”刚从挂钩联建村回来的青海省同德县人武部部长李宏永,迫不及待地向部里同事分享这一喜讯,短暂的兴奋后,大家又立刻投入到如何发挥好基金最大效能的讨论中,气氛异常热烈。
脱贫了为何又返贫?“返贫救助基金”又是怎样建立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人武部政委谢鹏讲起这样一个事例:家住下阿格村的藏族村民多加,人勤劳能干,这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靠着牧牛牧羊和草山补助等收入,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谁知天道无常,家中突遭火灾,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4口人挤住在一顶6平方米的帐篷里艰难度日。
事实上,多加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翻开“返贫救助”人员情况统计表,记者发现: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的情况还不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同德县的挂钩联建单位,“脱贫又返贫”问题摆上了省军区领导的案头。2017年召开的扶贫工作推进会上,省军区党委达成一致:要合理撬动军地资源,多方联动参与脱贫攻坚。同年8月,海南州军地联合发出倡议,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政府、国家电网青海电力公司、宝武集团等20多家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在同德县正式创建党政军企“脱贫攻坚返贫救助基金”,专门用于救助因病因灾因学的返贫户。
“现在多加缓过来了,以他的本事,再把日子过好一定没问题!”多加所在乡武装部部长王明德接过话茬,得知多加家遭火灾的消息后,乡人武部第一时间派出民兵义务队,帮他把烧坏的房屋修缮一新,并以乡党委的名义写了“返贫救助基金”申请书,一笔5万元的救助金马上汇给了多加。拿着这笔如同及时雨一般的资金,多加又购买了一批种牛种羊,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苗弱难经风雨”。谈到脱贫又返贫的原因,正在人武部参加集训的乡镇专武干部们颇有心得:有的群众因为家底薄,遇到天灾人祸,靠一己之力难以承受;有的则是因为享受了“输血”,但“造血”功能弱,虽然脱贫,但在致富路上只是刚出发,尚无稳定财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荷包还不够鼓,腰杆还不够硬。
“扶贫不能搞一锤子买卖,指标暂时达到了就不管了,而是要跟踪问效,不彻底摘掉穷帽子,绝不撒手。”在加大基金筹措力度、及时救助返贫群众的同时,省军区还依托海南军分区开展了“民兵+脱贫攻坚131”行动,即1个专武干部带3个民兵帮扶1个贫困或返贫户,对返贫对象建档立卡,分析查找原因,实施精准救助,注重“造血赋能”,突出“授人以渔”,确保在小康路上不漏1户、不落1人。
返贫救助的效果究竟如何?记者来到尕巴松多镇赛加村村民夸本加的家,他女儿、儿子相继患病,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导致返贫。走进夸本加家中,窗明几净,一家人脸上洋溢着笑容,看不到一点阴霾。“没有党和部队的关心照顾,我不会像今天这样开心幸福。”见到记者,夸本加高兴地说道。在军地各方的关注帮助下,夸本加领到“返贫救助金”,买了一批牛羊,儿子女儿的病也基本康复。前不久,他还加入了“民兵+山林管护员”队伍,每月多了近2000元的收入,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同行路上,尕巴松多镇副镇长切杰说,这几年,在军地各级各类资金的扶持下,尕巴松多镇成立了砖厂、有机肥料厂、榨油厂等,包括返贫救助户在内的许多贫困户都利用扶持资金入了股,有效解决了造血功能弱的问题。同时,还在贫困户和返贫户中选拔了不少符合条件的青壮年加入“民兵+山林管护员”队伍,按月发放工资,不仅提高了收入,还为大美青海的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
据悉,截至目前,前后两批接受扶贫救助的50余户群众中,近半数已渡过了难关,生活逐步步入正轨,还有一些群众正在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着。雪域高原,小康路上,军民携手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