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全民国防教育网
军民携手托起“戈壁明珠” ——从军垦历史看新疆石河子城市建设和发展
时间:2019-04-18 浏览:16834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 蕾 王子冰

新疆石河子,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城市。

四月初,天山北麓,春风又至。在绿意与芳菲的点缀下,这座号称“戈壁明珠”的城市更显繁华与美丽。城市的主干道上,车流不息,人头攒动,一座座现代化的楼房和商铺鳞次栉比。谁能想到,70年前,“石河子”的面貌如同其名,只是一条东西向的卵石沟,满目荒凉。

激情燃烧,在荒原之上开垦边疆新城

巨大的木犁需要七八个人才能拉动;“地窝子里的新房”展示着第一代老军垦新家的样子……踏入新疆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那段激情燃烧的屯垦岁月展现在眼前。

在老军垦陆振欧的记忆中,解放军是1950年来到石河子的。当时,除了风沙走石,这里一无所有,但官兵没有退缩,他们抱着誓要建成“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的决心,战冰雪,斗风沙,在亘古荒原上拉开第一把犁,纺出第一缕纱,榨出第一块糖……

1951年,军垦官兵在石河子建成土木结构平房733间,修筑道路14.7公里,为这座城市勾勒出道路骨架和城市轮廓。到了1952年,城市建设开始大步前进。

“那一年,主体4层的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及大礼堂、志愿军招待所等一批砖混建筑相继落成,石河子这片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批楼房。”陆振欧指着眼前的博物馆说,二十二兵团机关的办公楼是当时石河子楼层最高、规模最大的楼房,是“军垦第一楼”。

“军垦官兵为石河子修建城市和道路,留下我们丰富的红色记忆,比如,王震将军铜像、军垦第一犁、小李庄军垦旧址……这些都是生动鲜活的红色教育载体。”八师石河子市宣传部长严萍介绍,近年来,他们深度挖掘军垦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了大量劳动场址和红色文物,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逐渐打造成石河子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

“军垦精神是以人民军队为主体创造和发展的,它与当代军人血脉相连,从传承弘扬军垦精神中可以汲取强军力量。”新疆军区某装甲团政委李桂增说,他们经常组织官兵阅读《兵团史志》《青史丹心昭天山》等书籍,定期开展体会交流、军垦知识竞赛等活动,还邀请第一代军垦战士进军营作报告、讲传统,增强官兵投身强军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感恩进取,在幸福城市续写光辉业绩

每天傍晚,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城市中的男女老少会聚在石河子广场跳起欢快的舞蹈。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王红玲对记者说:“这里空气好、环境美,每晚我都会和老朋友来跳健美操,从心里感谢兵团党委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石河子曾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政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城市畅通工程、城市生态和园林项目、军垦风貌区建设等工程项目进行详细规划,力图将石河子打造成外有颜值、内有气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幸福除了守望,还需要奋斗。”在市政部门工作的蒲林,于1983年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后来到石河子。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和他同一批入职的工作人员都挤在几间矮小的平房里办公,全市财政收入年均不足4000万元。如今,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已经达89.1亿元。

俯首勤耕,岁月流金。军垦博物馆中的粮票、木犁犹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奋斗的时光,而现今的师市奔涌着不息向前的经济发展大潮。八师党委书记、政委,石河子市委书记董沂峰告诉记者:“近年来,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石河子市吸引了大量资金、项目、人才和产业,经济运行呈现出逐年向上跳跃的喜人态势。”

新疆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于 1996年7月,当时年产值只有1.58个亿。目前,该集团总资产规模已达上百亿元,研发的滴灌系统已累计推广近8000万亩土地,创造了中国节水灌溉技术首次向国外大规模输出的记录,成功走向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津巴布韦和厄立特里亚等17个中亚、非洲国家。

据统计,目前,石河子市辖区内有14所大中专院校,18所科研机构,5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和科技园区,以及1300余家工交建商企业。

改善生态,在不毛之地造出绿水青山

“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近年来,石河子在生态建设上先后获得一系列殊荣。农八师副师长马朝鑫说,1950年,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

有人说,人类文明是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的。然而,石河子却截然相反,它的发展是从种树开始。以树为城是石河子的一大特色,第一代垦荒者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于建场之初就定下了“先栽树,后修路,以树定路,以树控制规划”的发展思路。

一五〇团曾经是一个几乎不见绿色的地方。60多年前,风沙肆虐,黄沙侵蚀着农田。一五〇团官兵将胡杨树种撒在沙漠边缘,经过近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通过人工方式育苗和栽种野生胡杨的经验。70年间,在几代军垦人的努力下,这座城市拥有了一条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的四级生态防护绿色屏障。

王效英是1950年从四川参军来到石河子的,被军垦人亲切地称为“树妈妈”。“那时候石河子还是个大戈壁滩,风沙特别大,人面对面都看不见,种树在那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一铁锹下去全是石头,水分很难保持。”王效英说,1960年大旱,连庄稼都浇不上水,树就更谈不上了,她急得跑到兵团司令部哭。第二天,兵团领导把她叫去:“宁可旱死三亩田,也不能旱死一棵树,水已经给你们派了,抓紧吧!”

一茬茬军垦人耐住性子,接力奋斗,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用双手托起了石河子这颗璀璨的“戈壁明珠”。如今,该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年轻的城》是艾青为石河子写下的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座边疆新城的赞美。记者相信,在军民的共同建设下,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定会创造更多奇迹,展现出更美诗意。

分享到:
0791—888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