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全民国防教育网
空军杂志刊文披露运-20操控细节
时间:2016-09-02 浏览:694 来源:本网站 作者:admin

大型运输机也被称为“大国之翼”。7月6日,空军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在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举行。备受瞩目的运-20是我国依靠自己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装备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它的列装,对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等紧急情况,提高空军战略投送能力和我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新的运-20带给官兵们的不仅是希望,更是梦想。首茬运-20官兵积极更新理念、升级头脑,努力实现着大时代下的高飞远航。

“铁翼鲲鹏,高飞远航!铁翼鲲鹏,高飞远航!”7月6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官兵终于等到了运-20授装接装仪式这一庄严时刻,他们整齐列队于这款国产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前,齐声呐喊着,仿佛要让全世界都能听到。

官兵们不会忘记,不久前运-20参军入伍,他们用最高的礼仪为它接风洗尘;在入列空军后的首次飞行,他们翘首观望,一同祝愿“鲲鹏”展翅翱翔。

在运-20改装团队中,不论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还是50多岁的老同志,每个人都为了梦想甘愿付出,无怨无悔。

“鲲鹏”这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不仅寓意着远大的志向,也寓意着由“鲲”化“鹏”的应时之变。把大型运输机运-20取名“鲲鹏”,也是寄托着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空军的梦想。

逐梦前行

“当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梦想能驾驶它翱翔天空。”已有2000多小时飞行经验,先后飞过多种机型的飞行员张雨与运-20的第一次邂逅,就一见钟情。

那是两年前的11月,张雨受命协助某部转场至珠海机场参加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当他驾驶的飞机滑向专用停机坪时,惊奇地发现身旁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家伙”,庞大的机身,巨大的翼展,4台发动机,看上去比伊尔-76略“胖”。这不是不久前刚完成首飞、被军迷们称作“胖妞”的运-20吗?他惊讶运-20的研发速度,更被其漂亮的流线所迷住。

在那届航展上,张雨不仅看到了运-20“鲲鹏”,还见到了美国C-17“环球霸王”。他当时就想,什么时候也能驾驶国产大运飞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充分展现中国空军的形象。他拍下了运-20,并将洗出的照片随身携带。

从此以后,“胖妞”就悄悄“飞”进了张雨心里,只要看到别的飞机,他都会在心底里和运-20比较。2015年4月,尼泊尔大地震,张雨奉命紧急奔赴灾区。其间,他多次驾机降落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他看着机场上的军用运输机,依旧是C-17、伊尔-76和C-130的天下,心想,如果在全球的战略运输机队伍中能有运-20的身影,如果我能驾驶运-20执行任务,那该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就在那次任务间隙,张雨得知选拔运-20飞行员后,毫不犹豫递交了申请。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们静静地站在运-20飞机前,等待授装接装仪式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梦想,一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们静静地站在运-20飞机前,等待授装接装仪式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自2015年8月起,以西部空军航空兵某部为主体,数百名来自全空军大飞机部队的优秀飞行尖子和保障骨干经过层层筛选,为了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

一级飞行员冯玮从小就有飞“大飞机”的梦想。后来,他飞上了轰炸机,成长为机长、教员,中队长机、兼职理论教员,并在空军轰炸机考核中获得个人第二名的成绩。当得知中国正在研制大飞机时,他就有意识地学习机组资源管理等知识,积极做好知识储备,希望有一天能驾驶它。

选拔运-20机长要求飞行总时间2500小时,虽然冯玮已是轰炸机机长,但飞行小时只有2200多小时,不够成为机长的选拔条件。但他一心想飞国产最先进的大飞机,表示甘当普通飞行员,从头干起。团领导舍不得放走冯玮这样的骨干,问他为什么要执意改运-20,他回答道:“我想飞得更高更远!”

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官兵们都用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冯玮填报改装申请的时候,妻子刚刚怀孕,他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给取好了,如果是儿子就叫“鹏鹏”。

3个月后,申请批下来了。冯玮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子,从南部战区空军调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开始了逐梦之旅。

孩子在母亲腹中慢慢成长,冯玮的梦想也在实践中成长。2016年1月,孩子的预产期日益临近,恰好冯玮也将面临关键的改装考核。考虑到冯玮的实际情况,组织上准备让他延缓考试。没想到,冯玮的妻子得知后,主动做起了他的工作:“你既然选择了这项事业,就要把它干好!”

当冯玮圆满完成考核赶回家中时,宝宝已经出生。妻子对他说:“你看,生的是女儿,不能叫‘鹏鹏’了!”

冯玮看着襁褓中的孩子,想到了妻子的付出,也想到了改装的艰辛,随即给女儿取了个小名叫“虫虫”。在家乡话中“虫虫”与“鹏鹏”发言相同,也寓意女儿能够像运-20一样,破茧成蝶,展翅高飞。

在运-20改装团队中,不论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还是50多岁的老同志,每个人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他们为了梦想甘愿付出,无怨无悔。

飞行员们都说:能飞上运-20是一辈子的骄傲,因为飞机的垂尾上有五星红旗,它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

合力改装

“这次改装,就是重读了一回大学!”曾有过多次改装经历的副部队长滕辉认为此次让他受益最多。这次改装培训与以往有很多不同,可以说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好体现。培训的教员队伍来自运-20的设计、生产和试飞团队,将民航飞机的培训模式引入,采取理论学习、虚拟飞行、模拟训练、实装操作等流程,真正使思想得以交流碰撞,学习与实践得以结合,使得运-20腾飞之路得以加速。

的确,每名飞行员都是抱着满腔热情而来。随着学习深入,他们发现飞机系统的复杂程度远非想象中那样,渐渐倍感压力。运-20的研发设计运用了当前航空领域最前沿的理念,而他们必须在10个月里完成“换脑”。

“加力起飞”成为了官兵的学习常态。他们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晚都有自习。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想方设法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充电。周日放假,他们也主动到航空工业部门交流学习。

改装培训驻地,绕行生活区一圈是2.8公里。每天晚饭后,步行道上都会出现有趣的一幕。飞行员们自发3人一组散步,一人当机长、一人当副驾驶,一人当第三座飞行员,边走边说边做,模拟飞行程序,随后3人交换位置再边走边说边做。他们笑称这是“散步训练法”。

飞行员们到运动场踢球,常常也会发生这样的场景:发现对方球员有培训教员,也不知道是谁主动上前问起了技术问题,慢慢大家竟自发聚拢在一起,热烈地讨论飞机性能和原理等。

真正是吃饭睡觉都在飞行,闭上眼睛就是飞机的座舱,伸出手就能摸到每个电门。飞行员陈赛说:“有一段时间,连做梦都是飞行训练。”

这次培训的模拟机训练项目,不仅“情境”逼真,而且“剧情”复杂,每一次模拟训练必有特情,而且还是特情套着特情,直到把飞行员们逼到“绝境”。

在一次模拟飞行中,起飞后陈赛就遇到了第一个特情——“一号发动机故障”,紧接着“四号发动机振动超值”“二号发动机火警”,一连串的故障让他措手不及。陈赛准备迫降的时候,没想到教员又“乘人之危”增加难度系数,“地面雷达引导已经中断”“燃油告警”“距离迫降场还有××公里”……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陈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那触目惊心的场面,令陈赛一回想起来就手心发汗。几乎每名飞行员在模拟训练中都经历了如此“残酷”的一幕。事后,陈赛反复总结了很多原因,他不断提醒自己“任何细小的失误都会引发一连串的后果!”“虽然运-20是大飞机,但我们驾驶它必须像绣花一样精心!”

在国产军用大飞机中,运-20首次采用了电传操作系统,这让习惯液压操纵系统的飞行员一时不易适应。运-20电传操作系统的设计者、我国飞控专家高亚奎专门登上讲台,亲自讲解。课堂上不理解的,滕辉还登门向高老请教,他感叹:“真是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读不到的内容,许多深奥的道理都要反复钻研,才能彻底搞懂。”

这次改装采取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的模式,“飞行员视角”的介入,也促进了运-20设计定型。在改装过程中,飞行员们常常会提出一些令设计者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一次,飞行员们发现飞机仪表使用的是公里、米、秒为代表的公制单位,而将来运-20出国执行任务时,可能需要在公英制不同区域反复穿越,飞行需要换算成海里、英尺这样的单位。在他们的建议下,最后飞机的所有航电系统都公英“双制”单位,两者同时显示。

使用者能与设计者、制造者真正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目的是让“用飞机的”真正认识到“造飞机的”的初衷。为什么要这么飞?怎么才能飞好?飞行员们的问题也常常难倒教员们,许多建议使得运-20更加优异。

理念革新

“新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引发理念的革新,每一次军事变革都是如此!”在机长杜宝林眼里,运-20这款大型运输机的到来,必然会引发军事运输领域的思想变革。在运-20改装过程中,无论是飞行体制还是维护保障,许多新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官兵们的头脑。

“一人能起飞、两人能执行任务、三人能作战。”与国产中型运输机相比,运-20飞机最大的变化是驾驶体制的革新,由传统的多人制改为两人制飞行。这就意味着飞行员要承担起过去飞行、领航、通信和机械师四个角色的工作,这要求飞行员知识面要更加宽泛,对飞机构造和原理要更加了解。这种转变实际是理念的转变,飞机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减少了人的体力工作,却增加了脑力工作。飞行员也从单纯的驾驶员,转变为飞机资源的管理者。飞行员刘晓军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每一名机长都好比大型企业的“CEO”,从一名“一杆两舵”的飞行员成为机组资源的管理者。

新的装备带来了全新的飞行和保障模式,新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官兵们的头脑。

空军部队从2008年就开始逐步推行机组资源管理(CRM),但这种理念在运-20上体现更为彻底和明显。机组资源管理要求机长与副驾驶、第三座飞行员有各自的分工区域,相互之间责任明晰,一举一动都需要一人做、一人查,实现说到、看到、摸到、复查到。哪怕你是机长,也不能代替副驾驶进行操作。

“别伸手!”这成为刚进入模拟训练时,教员们提醒最多的话。

在摸拟飞行中,一些老飞行员当看见搭档的技术动作不当,就会习惯性伸出手想代替搭档操作。然而,这却是一种“越界”行为,新的模式要求,你可以提示搭档,却不能代劳。许多老飞行员刚刚一伸手,想替搭档操作,就被教员当场“喝止”。到了后来,往往伸出手的那一刹那,想起教员严厉教训,手又像是被“电”了一下,迅速地收了回来。

在机组资源管理中,一切行为皆有标准是个重要的理念。飞行操纵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按“手册”执行,甚至连对话也是标准统一的规范。

彭聪来自轰炸机部队,过去他在机组里面交流,用语很个性。比如说,加满油门,准备起飞。飞行员之间的用语就有可能是:“把油门加满”“把油门加到起飞功率”“起飞功率调定”“设置起飞功率”等,但现在规范用语只有“调定起飞功率”。

最开始彭聪觉得不太适应,觉得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时间一长他才发现标准用语的意义。在紧急情况下,标准用语不仅能提高机组之间交流的效率,而且不会产生误解。这种标准化、统一化的规范,使得机组之间缩短磨合的过程,对于军机快速执行任务,快速反应非常有用。这种“手册飞行员”模式带来的好处就是,从来没有配合过的飞行员也能临时组合,执行任务。

“作为保证安全来说,必须按标准程序来做。在‘手册飞行员’之上,再发挥军队飞行员优势,才能执行更艰难的任务。”该部技术检查主任应海龙如此说。

对机务人员来说,一个“新”字是最全的概括。维护的是“新”飞机,穿的是“新”机务保障服,用的是以桅杆式自动平台车、信息化检查设备为代表的“新”工具。机械师张杰介绍说:“真正的‘新’体现在维护保障理念上!”

52岁的空投师李国文是第一批前往俄罗斯改装伊尔-76的机务人员,从事运输机机务工作已经25年了,执行过利比亚撤侨、马航MH370搜救等任务,这样一名老机务,接触运-20后感觉许多观念完全被颠覆。

他说:“现在空投任务较之以前有简单的一面,又有复杂的地方。”简单的是操作的自动化,整个空投过程由计算机来控制,只要提前输入装载方案,机舱内有多少货物,需要分几批空投多少,机舱内还剩多少,都会在显示屏上清楚直观地显示出来,实施空投也只需“一键即可”,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人去清点货物,靠人力把货物推出机舱。

空中操作更加“简单”,但任务系统本身却较之以前更加“复杂”。过去的空投任务系统,在整个机务工作的子系统中,只能算是个“小专业”,现在却变成了超过航电、特设等专业的“大系统”。改装之初,李国文看到文件资料时被吓了一跳。文件资料比特设、航电专业加起来都要多,大大小小的文件有1000多份,装起来有一皮箱。

“回顾改装之初,真有两种境界之感!”这是许多参加改装人员的共同体会。杜宝林说:“运-20这款飞机是跨代机型,它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理念上的差距。许多先进理念都只是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只是停留在听说,现在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种差距是训练上、管理上、作战使用上的差距。只要我们看到差距,并为之努力就能不断进步。”

飞向战场

这是运-20改装之前3个月,队长陈钢带领团队遂行的一项重大任务。

数架运输机编队,满载着空降兵和装备,即将奔赴戈壁某地,实施空降空投。此前一天,他们傍晚出动,实施了远程机动,抵达某地后,在凌晨时分进行了装载,拂晓时分又紧急升空,前往集结地。

集结场气象复杂。从气象雷达上看,整个航路天气恶劣,经过几番努力尝试,他带领编队出云。此时,距离集结的时间,正一分一秒流逝。

他驾驶的长机迅速找到了两个巨大云团间的空投区域。气象条件复杂,编队利用云间缝隙目视搜索,采取追赶集合的方式,在指定时间精准实施空投……

讲起这段经历,陈钢和战友们总是津津乐道。这是国产某中型运输机首次在这种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编队空降任务。官兵们自豪地说:“为什么党和国家能把运-20这一国之重器交给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

在陈钢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运-7、运-8等机型的模型,而运-20尤为显眼。这些都是该师曾经改装过的机型。“部队一直在改装中成长壮大,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在空军航空兵中,该部无疑是年轻的部队,但它可谓是中国空军转型建设历程的一个缩影。

2004年,该部以航运部队为班底组建,当时勉强只能算是一支勤务保障力量。5年后,他们最后组建的一个部队开始接收中型运输机,先后辗转两省四地驻训。由此,该部开始从勤务保障力量向战术级投送力量转变。2015年,他们完成了“三大标志性任务”,实现从战术级投送向战役级投送力量的转型。今年,随着运-20的列装,他们正向战略级投送力量迈进。

每名飞行员都要成为“手册飞行员”。

“我们要最大程度飞出这型飞机的作战性能!”运-20列装后,陈钢倍感责任重大,他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该型飞机的训练大纲、作战条例、保障规程。“我们的目标是飞向战场,作为驾驶运-20的第一茬人,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

现代战争离不开战略空运重要保障。美运输机部队在历次海外战争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1991年的海湾战争,空运了大约全部货物的15%和近54.4万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运送了52645吨物资装备和3.2万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执行任务约15940次,运送了97959吨物资装备和27.6万人,空运的人员总数占美军参战人员总数的79%。

当前,投送能力建设成为世界军事强国新一轮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美军在《空军2020年构想》中把投送能力建设作为21世纪美国空军六大核心能力之一。一些军事强国依靠战略投送遂行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部队,已占其总兵力的1/5。大力加强战略投送能力也成为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人民空军的必然选择。

每一次起飞,都是向未来战场的一次迈进。

运-20飞机接装后仅仅7天,部队就成功实现首飞,这一速度创造了空军接装大飞机历史上的新纪录。这是中国空军战略腾飞的又一次起飞,也是空军飞行员放飞强军梦想的又一次起飞。

“今后,我们将苦练精飞,使运-20尽快形成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确保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战略投送力量就跟进到哪里,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7月7日,在运-20飞机列装首飞记者见面会上,陈钢铿锵有力地向世界传达着中国空军人的心声。

分享到:
0791—888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