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渡金沙江,使红军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日前,本报记者采访组来到渡江遗址,重温那场经典战例——
善谋能战,百战不殆的制胜之道
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渡口上,如今架起了皎平渡大桥。本报记者 刘建伟摄
出四川会理县城,沿川滇公路一路向南70多公里,金沙江水势湍急、波涛滚滚,如巨蟒般横亘在川滇边界。
站在黄白相间的皎平渡大桥上,同行的会理县人武部政委李向进说,皎平渡渡口就是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地方。
大桥东侧,一座纪念墙静静矗立。墙上“红军渡江遗址”6个红色大字鲜艳夺目。大桥另一头,红军渡江纪念碑上,一座红军战士手划船桨的雕像高高耸立。
“当年,3万多名红军官兵就是这样划桨过江的。”李向进指着雕像上的船桨说,红军过于都河、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始终被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为了摆脱敌人追堵,红军制定了从云南北渡金沙江入川的战略目标。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官兵受领夺占皎平渡的任务后,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奔袭渡口,利用找到的两条船发起突袭,一举消灭对岸守敌,控制了渡口。随后,他们又找到5条船,动员37名艄公,经过6天7夜,3万多名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
红军未损一兵一卒,就跳出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是什么让红军创造了这个奇迹?
在会理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记者和馆长、退伍军人唐翔一起找到了答案——
为甩掉追兵,毛泽东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命一部分兵力作出东进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姿态,主力则直逼贵阳。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3个旅驰援贵阳,可没想到此时红军突然调头西进云南,做出攻打昆明的态势。滇军惊恐万分,火速从金沙江边调回部队以解昆明之急,金沙江一线江防顿时空虚,红军主力乘势直插金沙江。
途中,红一军团第四团3个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后,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个县敌军的“热烈欢迎”,一枪未发,一日之内智取3座县城,控制了龙街渡口。发现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后,红四团立即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他们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敌追兵主力。
红军渡江时,由于江宽浪急,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排出才能复渡。当时两岸悬崖峭壁上满是等待渡江的部队、马匹。红军不仅设立渡江司令部,还制定渡江守则,实现快而不乱,使巧渡金沙江这一壮举成为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
沿大桥西侧小路,穿过不远处一排开凿在砾岩石壁上的山洞,一转弯,一个山洞映入眼帘。当年,毛泽东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山洞里指挥红军渡江的。“一计之出,可以倾覆百万师;一谋之就,孤军亦可以制胜。”据一名前来参观的凉山州领导介绍,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途经10个县市,历时28天,给凉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长征精神指引感召下,凉山州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一步跨千年”到“经济跨千亿”的历史巨变。
采访中,记者还遇到5名专程前来参观的年轻人。他们刚刚通过征兵体检和政审,在即将穿上军装时,5个人顶着烈日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这里。他们说,就是想体验红军长征的精神,为先烈敬上一杯酒,提醒自己勇敢前行,接过长征精神的火炬,担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能打胜仗讲究的是谋高一筹、计高一招!”途经凉山军分区时,他们正组织官兵进行谋略训练。军分区领导说:“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多维战场纵横交错,谋略制胜,才是百战不殆的制胜之道。”训练现场,巧渡金沙江成为重点剖析学习的经典案例之一。军分区还充分利用作战模拟系统、沙盘推演、实兵对抗演练等“作战预实践”手段,在“准战场”上摆兵布阵、交锋过招。
忆往昔,看今朝。当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一新的伟大“长征”,更需要我们像当年的红军一样,拿出高超的指挥谋略,闯过改革强军途中的急流险滩,战胜征途上遇到的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