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为将之——五要
时间:2016-04-21 浏览:2081 来源:本网站 作者:admin
作者:马骏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可以说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据挪威历史学家统计,自有文字记载的5560年间,人类共发生了14531次战争。
战争不但直接关系着人的生死,而且通常涉及到国家的兴衰、政权的更替、财富的得失,所以战争的双方当然都希望能打胜仗。而要想打胜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
兵圣孙子在其《兵法》中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好将领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
也就是说,优秀的将领必须具备"五要":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关爱部下"、要"勇敢无畏",要"军纪严明"。
一、智
在孙子所提出的为将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智"被放在了第一位!
智,就是智谋、智慧、智力。孙子为什么把"智"放在高级将领基本素质之首?孙子没有直接回答。而三国时期的智者诸葛亮则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将苑·机形》)
战争比的是实力,也是智慧,很多的时候"智"的因素更直接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走势,古今中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不胜枚举。因此,必须要重视人的智慧、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这是孙子把智放在为将之首的根本原因。
其实,孙子本人就是战场上的智者,他曾经指挥吴国三万军队战胜过楚国的二十万大军。
春秋时期,楚国实力雄厚,接连吞并了很多诸侯国。但自楚昭王即位后,由于内政腐败,连年征伐,楚国的国力渐渐衰弱了。此时,吴国国力渐强,在孙子等人的操练下,军队战斗力大增。在这种情况下,吴王阖闾提出要攻打楚国,结果被孙子阻止。
孙子认为,楚国疆土比吴国大,人口比吴国多,尽管国力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但军事实力仍然很强大。他建议先不与楚军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对抗,而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军。
吴王采纳了孙子的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吴军就派出一支部队袭击楚国边境,楚王不问敌军虚实,总是派大批军队迎战,可是等楚军出动后,吴军便往回撤。楚军一从边境回撤,吴军的第二支部队随即又攻入楚国边境。吴国这样轮番袭扰楚国长达六年时间,致使楚国军队疲惫不堪,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
公元前506年,吴国认为攻打楚国的时机成熟了。由于当时楚国的兵力仍然数倍于吴国,统帅孙子决定采用快速作战的方针。他挑选精壮士兵数千人,乘坐战船,沿淮河逆水而上,直逼楚国。楚军赶忙调集部队,加紧设防。不料到了半路,孙子突然改变进军路线,舍弃战船,率部队从陆路急行军,直插楚国纵深。
毫无准备的楚王得到消息,仓促派兵迎战,双方在柏举(今湖北安陆一带)展开决战,结果楚军溃败。吴军乘胜进击,很快攻占了楚国的都城。
柏举之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在这次战争中,孙子充分运用了他的智慧,从战前所采取的对楚军的骚扰战略,到作战时机的选择,再到作战方式的运用等等,都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最终取得了大胜。
优秀的军事将领需要"智",其实,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管理者来说,同样需要拥有超人的"智"。现代社会技术精密,分工更细,竞争更强,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有时关键是看这个企业的领导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能从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权衡利害,发现商机。
阿里巴巴的老总马云可算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人物。上世纪末,全世界的网络经济热极一时,电子商务也从美国向中国渗透,但是当时美国的电子商务基本上都是面向大公司,专为大公司服务的。而马云却发现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环境与美国迥然不同,所以在中国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只能为中小企业服务。
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只是时间问题,通过互联网建立商务网站,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出口,也可以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另外,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是一种趋势。
在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之后,1999年,专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阿里巴巴正式创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一个团队,成功的领导者有性格和品质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领导者要掌握相关事务的丰富知识,而智慧就是从这里悄悄踏上这个领导者的命运征程。
西方有人说: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这就是智慧的魅力与功效!
二、信
孙子眼中的为将第二"要"是"信"。
什么是"信"?信,就是赏罚有信,就是诚实不欺。用在治军上,信就是该赏,不以远己而不赏;该罚,不以亲信而不罚。也就是说,部属做出了成绩,不能因为当事人平日不和自己来往,或者曾经犯过错误,或者是自己很烦的人而不赏;部属犯了错误,也不能因为当事人是自己亲近信任的人就不罚。
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是赏罚有信的名将。公元228年,诸葛亮亲率10万大军北伐曹魏,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一定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
马谡到了街亭后,却骄傲轻敌,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魏军大将张郃领兵至街亭迎击马谡,当他看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蜀军围困在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
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器重和赏识的将领,但此次不听命令,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以军令当斩。杀掉,当然心痛,舍不得;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强忍悲痛,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对此,全军将士无不震惊。你想啊,丞相连那么器重的大将都处死了,谁还敢不服从啊!
公元230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蜀汉驻前线祁山有20万兵力,但由于后勤保障不足,前线严重缺粮。诸葛亮对此非常犯愁。这时,长史杨仪提出一个建议,将20万兵力分为两班,平日在前线部署10万兵力,每100天轮换一次。这样,既可解决由于运力不足带来的缺粮问题,又可以使得前线士兵保持高昂的士气,不会因长期在边境驻守而产生厌倦情绪。
诸葛亮接受了杨仪的建议,下令将全军分为两班,100日一轮换,谁违令就按军法处罚谁。
可是,231年早春二月,司马懿派手下大将张郃攻蜀军于卤城,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礼县城东北。这时,正值前线有四万蜀军到了轮换的时间了。而前来接班的蜀军还在汉中路上。杨仪进帐对诸葛亮说,是不是暂时停止轮换?
诸葛亮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他坚持让应该回家的士兵回去休整。
这就是信!
有信,就有战斗力。当蜀军听说诸葛亮在敌军压境的时候,还让他们按时回家休整的消息,感动到了极点,纷纷要求留下来,打完眼下这一仗再走。全军士气高涨,最后,将张郃射杀在木门道。
可见,一个将领,只有做到赏罚严明,做到诚实不欺,才能让你手下的士兵信任你,心甘情愿地服从你的指挥,愿意跟着你出生入死,全力投入战斗,从而保证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但兵家非常看重,如上所说,法家的韩非子也是非常重信,而在儒家文化中,更是极其强调"信"的重要性。孔子就多次提到"信",如《论语·学而》中就说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千乘之国,指的就是大国。这句话是说作为大国的统治者,第一点就是要办事严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定要讲究诚信。
为将要"信",为人更要讲"信",民间百姓的一些话,如:"吐个 唾沫就是一个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都是从"信"的意义上划定的人的基本道德底线。那些总是说了不算的人,你能和他交往吗?
德国人的守信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德国名牌大学的留学生,毕业时成绩优异,便准备留在德国寻求发展。他到很多家大公司去求职,却全都被拒绝了。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成绩又那么好,他们为什么不用我?他感到非常恼火。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决定先找个小公司干着,先有饭吃,然后再跳槽。可是,当他去一家小公司求职时,竟然同样遭到了拒绝。
他终于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你们这是种族歧视!我要控告你们……"
对方没有让他把话说完,低声告诉他:"先生,请不要大声说话,我们去另外的房间谈谈好吗?"
他们走进无人的房间,德国人请愤怒的留学生坐下,为他送上一杯水,然后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张纸,放在他面前。留学生拿起看了看,是一份记录,记录他乘坐公共汽车曾逃票三次。
也许在我们看来,乘车逃票根本算不得什么,德国人这么做绝对是小题大做。但德国人可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乘车买票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是一个人诚信的表现。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住的机率是万分之三,也就是说逃一万次票才可能被抓住三次。这位留学生居然被抓住三次,在严肃严谨的德国人看来,大概那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可见,在"信"的问题上,东西方文化没有多大的鸿沟!
三、仁
孙子眼中为将的第三"要"是"仁",即要关爱部下。
仁,根据《说文解字·人部》解释,就是两个以上的人相互间亲爱。这是"仁"的本意。
中国儒家追求的道德目标之一,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爱人。"意思是说,你们要以爱心处理人与事。
孙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他看没看过孔子的书,我不清楚。大概没有看过。因为,孔子讲学没有到过吴国,当时又没有出版社。但是,孙子却能够从军事规律角度提出高端军人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关爱自己的部属。这一点说明,战争与教育虽然不是一个领域,不过有的地方还是相通的。
西周时期,军队就强调爱兵问题。当时带兵的人知道,要想让士兵按照你的意志去做事儿,甚至为你出生入死地奋战,就要关爱士兵。到春秋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兼并战争的增多,军队更重视爱兵问题。许多有名的统帅都是爱兵的模范。
魏国大将吴起既是中国著名的军事统帅,也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就流传着吴起为一名军人两代人用嘴吸脓的故事。
一次,一名老兵的背上长了很大的疮并且化了脓,疼痛难忍。吴起见到后,立马蹲下来,趴在老兵的背上,用嘴把这名老兵背上的脓给吸了出来。连续几天,都是这样。最后老兵的疮好了。老兵感动极了,在战场上拼死作战,直到最后战死沙场。在他看来,他的命是吴将军给的,不奋勇杀敌,就对不起吴将军。临死前,他还嘱咐妻子把儿子送到部队继续为吴将军效命。
不巧,也许这位老兵的疮是个遗传病,他儿子的背很快也长了个大疮。吴起知道后,又和从前一样,帮助这位老兵的儿子吸背上的脓。不料,这样一来老兵的妻子--新兵的母亲伤心地哭了起来。人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位老太太。老太太回答:"大家有所不知。孩子的父亲背上的脓被将军用嘴给吸了出来,结果他对将军感恩戴德,最后在沙场上阵亡了。而今天将军又为我儿子用嘴吸脓,我儿子一定也会感谢将军关爱之情,奋勇杀敌。只是,不知道我儿子什么时候战死。我哭的就是这个!"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有没有出入,已经是无法可考。但是,孙子在他的著作中却明明白白地说了故事中表达的思想: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
如果对待士兵像体贴婴儿一样,士兵就可以跟随你共同赴汤蹈火;如果对待士兵如同关爱儿子一样,他们就会与你同生共死。吴起用嘴给士兵吸很脏很臭的脓,大概只有父亲对儿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士兵从吴起的行为中,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自然就会按照军官的意志去行事,哪怕是牺牲。甚至自己牺牲还不够,还要让自己的儿子接替自己继续做下去。
这就是关爱士兵的效用!军官对士兵的关爱,对于士兵来说,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尊重;士兵对军官这种回报,在战场上就是奋勇杀敌。对此,美国名将奥马尔·布莱德雷讲得非常明白:
领导者应当懂得理解人,关心人。人不是机器,也不应当被当机器对待。我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暗示要纵容属下。但是人是有智能的生物,会对理解和关心做出积极的反应。理解人、关心人的领导者不仅会得到每一位属下的全心回报,还会得到他们的耿耿忠心。
现代企业都非常讲求员工的忠诚。而要求员工的忠诚往往是企业老总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儿。其实,这件事儿解决起来并不复杂,只是一个人心换人心的问题。
2001年末的一天,呼和浩特市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壮观的一幕:40多辆豪华车组成的迎亲车队,浩浩荡荡穿过市区,引得路人无不驻足观看。原来这是蒙牛集团为他们的员工举办的集体婚礼,而开车的都是蒙牛集团的领导们,包括他们的总裁牛根生。集团老总亲自为员工开车迎亲,这在全国可都是不多见的!车队抵达和林县蒙牛工业园区,集体食堂里张灯结彩,50多桌酒席摆满大厅,主席台99个酒杯摞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塔。总裁牛根生与党委书记卢俊作为"总家长"主持婚礼。从领导到员工、到新人、到家人,大家互相祝贺、致谢,场面异常热闹。
这只是牛根生关心员工众多事件中的一件。牛根生曾经说过,要让员工真真切切感受到蒙牛就是他们的家。为了营造家的氛围,他还提出了和谐宣言:经营人心,也就是实实在在地关心员工,像关心自己家人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看了这些,我们可能就不会奇怪为什么蒙牛能从竞争激烈的乳产品行业脱颖而出,并一跃发展为国内乳品行业的龙头老大了。
四、勇
孙子眼里为将的第四"要",是要有"勇"。
什么是勇?勇就是勇敢,就是胆量。说到"勇",还有一个故事。孔子大概在某种场合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挺善于解剖自己。有一次,他与学生曾子谈论如何做人。他评价完品行端正的人应该把"言过其行"作为耻辱之后,突然非常感叹地自我解剖说:"高素质的人还有三样东西我不具备,或者说我做不到。第一,我不能像仁德的人那样,遇事不忧愁;第二,我不能像智慧的人那样,遇事不糊涂;第三,我不能像勇敢者那样,遇事不惧怕。"他的学生曾子听后,非常赞同地说:"这是老师真实的写照呀!"
孔子说自己遇事不能做到不惧怕,用的词就是"勇者不惧"。可见,勇敢是高素质的人应该具备,却又是未必大家都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然而,老百姓胆子小一些,恐惧心理大一点,问题还不算大,至多影响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而军人如果胆子小,风吹草动就能让他吓个半死,问题就大了,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整个军队,甚至是一场战争的胜负。
大家都知道"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故事,前秦苻坚南下灭晋,在淝水被晋军名将谢安打败,乃至于将寿阳城北面的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认为是晋兵,留下了被人讥笑千古的成语"草木皆兵"。苻坚之所以把草木认为是敌国的兵,就是由于临阵害怕产生的幻觉所致。
相反,谢安在这场会战中,尽管兵力处于劣势,却极为镇定自若,丝毫没有"怕"与"恐惧"。他甚至在摆兵布阵停当后,与客人在深山茅屋里下棋。当打败秦军的战报送来,他看后随即放在桌上,若无其事,继续下棋。客人也关心前方的战局,问他:"究竟打得怎么样了?"
谢安轻描淡写地回答:"哦,小孩子们把敌兵打败了。"
当然,谢安并不是真的这样满不在乎。当他下完棋回内室时,由于太过激动,竟然忘了迈门槛,结果把鞋底的木齿都给碰断了。
苻坚遭遇挫折后,为什么会把草木当成兵?谢安与敌交战时,为什么能内急而外定?我想用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的观点解释--苻坚是一个不善于管理恐惧的人,所以不能在危机中镇定自若;而谢安是一个善于管理恐惧的人,因而能在危机中镇定自若。
如果一个人在战场上,能像管理手下士兵一样,把恐惧管理得井井有条,他还会畏惧他所面临的危险吗?而不畏惧面临的风险的人,不就是大勇之人吗!
战争是充满风险和危险的领域,只要是战争,零伤亡只能是美好的追求,上战场就意味着要与死神进行零距离接触。如果不勇敢,一上战场就害怕,甚至魂飞魄散,还能打仗吗?如果指挥官都是怕死的人,他怎样率领士兵作战?所以,孙子把"勇"作为为将必须的素质之一。
然而,军人的勇敢是分层次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勇敢,更多表现在不怕死,也就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克劳塞维茨所说的"肉体的勇气"。比如,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能够在敌人包围之际,用步话机呼唤自己部队的炮火:"近点,再近一点……朝我这里打……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这就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勇敢。
而对于高级将领来说,更多要求他们的是"精神的勇敢",也就是说,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否敢于承担做出导致全军胜利或者败亡决策的责任,即承担决策后果的责任。
孙子在自己的著作里,没有把"勇"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分成肉体与精神的两部分阐述。但是,从全书的内容来看,孙子讲的高级将领的"勇",不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之勇,而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天下大勇。
这种大勇不也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有些人所缺失的吗?
五、严
孙子眼中为将最后一个要有的基本素质是"严",即要"军纪严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讲的就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章程,建立起正常的秩序。军队是组织严密的集团,所以纪律与秩序是军队的基本特征。战争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但那时打仗的人不叫军队,而是武装的人群。军纪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事情。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夏朝军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建立了严格的军纪。《尚书·甘誓》说: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夏王启要在甘这个地方进行战争,他召集军队首领训话说:如果你们听我的命令,我就在先祖神位面前赏赐你们;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命令,我就要在社神面前惩罚你们,或者杀掉你们,或者把你们的妻女变成奴隶。
这个史料告诉我们,在夏朝时,就创立了军纪。
军人以战争为职业。战争异常残酷,将士是在用生命与鲜血换取战争的胜利。如果没有严格的军纪,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跑;作战顺利时,把指挥官给抬起来欢呼祝贺,作战失利时,就把指挥官给骂一顿,或者打一顿,甚至杀了,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吗?这样的军队谁敢用呀?捷克名将瓦伦斯坦就是叫军纪败坏的雇佣军给杀的。
所以,军队必须要有严格的军纪。而高级将领每天都要同军人打交道,对于他们来说,要管理好部队,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是最重要的。这就叫管理严格,执法严格。
军队要有严格的纪律,一个成功的企业也必须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在"严"字做得好不好。1984年,34岁的张瑞敏入主青岛市电冰箱厂。他是短短一年中被派来的第四位厂长。他刚一上台,就颁布13条规定,加强管理。198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一场砸冰箱的事件,不仅使海尔成为了当时注重质量的代名词,同时也震服了海尔所有的人,从而确立了张瑞敏在海尔绝对的领导地位。
以上,就是孙子眼中为将的"五要"。应该说,孙子讲的这"五要"--智、信、仁、勇、严,都是高级将领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旁观者看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的窗口之一。孙子在《计篇》里不就讲了嘛,法规和法令是不是能够严格执行,士兵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不是更加公正严明,从这些就可以知道是不是能打胜仗了!而这些优秀将领必备的素质,对于现代的生活也有着很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