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全民国防教育网
响钟山上“母亲石”……
时间:2016-02-29 浏览:1044 来源:本网站 作者:admin

响钟山上“母亲石”……

编者按: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鞠我,顾我,携我,长我育我,欲极之德……”意思是说,父母生我,养我,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现供职于总参谋部政治部、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云集镇白冲村响钟山脚下的吴旭同志去年在本网刊发其饱含深情撰写的散文——《响钟山下“父亲泉”》,在读者从引起强烈反响。最近,他又饱含深情撰写了一篇有关其母亲的亲情散文《响钟山上“母亲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里人以石为伴,以石为友,以石为荣。山里人离不开石头,石头也养育了山里人。散文一气呵成,相得益彰,特别是以“石”喻母,匠心独具,意味深长。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仿佛听到了石头的歌声,字里行间,让读者从中深切感受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忏悔、敬佩和爱恋,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响钟山”这片热土的无限思念与热爱……

母亲是一位朴素、平凡、率真的湘南农村妇女,又是一位特殊的母亲,在那困苦多灾多难的年代,为了儿女能长大成人,当时只有40多岁的她,在父亲因战伤伤病复发突然去逝后,誓不改嫁,在3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以超常的意志和毅力撑起多次濒临绝境的家,过着极不寻常的苦难生活。她忍受屈辱,活得卑微,内心无比强大,眼光博大深远。生活的磨难,没有泯灭她天性中的善良厚道,没有改变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没有让她放弃对儿女的精心培养。她对儿女无私的爱、永不求报;她对困境从不退缩,永不言败;她对他人无比包容、永不生怨;她对强权从不妥协,永不言畏。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湘南女性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和母亲的伟大情怀,她就如家乡湘江河边响钟山上的“女娲石”,坚硬、实诚,饱经岁月的磨砺,散发绚丽的光芒……

说不清的“怨”

我所在的家乡位于湖南南部离湘江不远处一个偏僻小村庄----现为衡南县云集镇白冲村中白组,原为衡南县车江区石塘乡白冲大队中白组,用土话叫白冲吴家。全村30多户人家约200多口人,其实真正算起来,也就是那几大家族。据父亲说,我家最先并不住在此地,是土改后才搬过去的,因此村里人都把我家视为“外来户”。加上父亲无兄无弟孤身一人,家境当时又比较贫穷,所以我家在当地很受排斥、欺凌。

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几乎是在人们的责难、歧视中度过的。还是在我刚记事的那些年月,那时的村还叫“大队”,大队支部书记不像现在村支部书记,那可说是当地红透顶响当当的人物,他说什么便是什么,谁见他都得敬让三分,那时的大队书记如果有一个如花的女儿,那可是全村年轻小伙的追求的梦想,不管是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每个人都想去争取哪怕是一丁点希望。父亲是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几年部队生活的磨炼,他身上自始至终保持一股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性格和敢于与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的正义感,也有着一颗包容豁达的心,大队领导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常会受到父亲的善意提醒。

母亲可不像父亲,属于那种大大咧咧的耿直性格,典型的炮筒子,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遇到什么不公道、不公平的事就会当面锣对面鼓,让你下不了台,大家都送她一个外号——“刘呱婆(就是喜欢唠叨的意思,母亲的名字叫刘英,所以大家就简称刘呱婆了)”,这个名号在方园几十里上百里都很响亮。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母亲这种麻辣性格,赢得乡亲们的称赞,可免不了得罪一些领导,许多意想不到的刁难总会降临我家。

父亲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无可挑剔,也不会有什么把柄受制于人,可母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经常是大队干部向县政府派到我们村蹲点的工作组汇报的所谓重点人。

也许大队干部当时觉得我年纪小,没有刻意回避,我好几次就在大队书记家亲耳听到大队干部向工作组打母亲的小报告,比如说母亲不尊敬领导、喜欢给年轻人做媒、干活拉后腿等情况……

在那个年代得罪领导的后果可想而知。那时,大队、生产队对全体社员各项工作都要进行评比,分先进、中游、后进几个等级,评完后,其结果就会用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纸写上贴在大队集会的礼堂里,先进分子用红纸写,且名字后画一架飞机,意为坐飞机;中游分子用绿纸写,名字后画一列火车,意为坐火车;落后分子用白纸写,名字后画一辆板车,意为坐板车。

所以,每逢评选,那所谓落后分子的“大帽子”总会自觉不自觉戴到母亲头上,母亲的名字也便经常出现在大队礼堂宣传栏的白纸上,名字后是一辆大大的板车。

大队礼堂距我家不过几十米远,是我们小伙伴玩耍的地方,每次看到那个宣传栏,落后分子儿子的奚落声就在耳边响起,常常让我在小伙伴中抬不起头,心就像被针扎了一般,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

父亲身体不好,干活不能得高工分,母亲常被评为后进分子,工分自然更高不了,我们兄妹都还未成人,只能给生产队放几头牛赚点微薄的工分,赚工分少,但吃饭的人多,因此,年终分口粮,我们家也常常是分得最少的。真可谓挂起镰刀没饭吃,每年从九、十月份开始,家里就开始缺粮,父母便四处求亲戚朋友,东挪西借为全家的生计而犯愁。

更令我自尊受伤害的一件事,是我五、六岁时的一年冬天,大概是十一月份,我们大队一位干部的老婆过生日,来庆贺生日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我家所在的生产队除我家没宴请外所有人都被请去喝生日酒,叫“锁门吃饭”(这是湘南办红白喜宴请人的一种方式,就是每家每户全部宴请)。生日宴会就摆在生产队门口的土坪里,几十桌一字排开,可谓张灯结彩,热闹辉煌。

“人穷不能志短,别人不请,我们不能主动登门祝寿!”在这方面,父母还都是有骨气的。我们一家只得在家里呆着,也不便出去。但外面的饭菜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随着风不断渗入我家,诱惑我幼小的心灵,趁父母不注意我偷偷从窗户的缝隙里往外朝去,祝寿人群海吃山喝的样子使我的口水忍不住直往下掉,这一幕至今铭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我就想,如果母亲是个先进分子,不老给大队干部过不去,可能我们家也会在被邀请之列,我也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在酒席上,享受山珍海味。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酒席,那真像过年吃年饭一样的幸福啊!

这些事一件一件的堆积在一起,幼小的心灵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把自己感觉许多不顺的事都会怪罪到母亲头上,对她的恨也油然而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对妈的不解,对妈的怨恨,对妈的抵抗,从小时候就已经开始萌芽。这种怨恨,开始是一颗埋在火堆里的炭火,被厚厚的火灰闷在里面,看不见,后来是一粒灶火时飘出的火星,最后就是一缕熊熊的火焰,在我心里呼呼燃烧。

母亲比父亲小十多岁,据说媒人当时在说这门亲事时,母亲还有点翘尾巴,不大愿意。由于年龄的差距,必然会带来性格和思想观念的代沟,磕磕碰碰,争争吵吵,在所难免。农村女性与丈夫吵架后的“杀手锏”武器就是收拾物品回娘家,把家摔给丈夫一走了之,再叫丈夫到娘家赔理道歉好话说一锣筐,再保证下不为例,才肯扭扭捏捏的回来。母亲与父亲吵架时,也经常会使用这个“杀手锏”武器,提着行礼箱就回娘家。但母亲在我家属少数派,她与父亲吵架时,我们兄妹都觉得许多时候是母亲无理取闹,往往站在父亲一边。

按理说,像我那么小的年纪,看到母亲要回娘家时,会哭得喊天呼地拉着母亲不放。可当邻居吴继俊伯伯喊我去拉着母亲别走时,我竟然是不哭,也无动于衷,甚至还大声的骂道“咯呷死人咯癫婆(湖南农村骂人的话),死回去就死回去(回娘家的意思),免得和我爸爸吵来吵去,让我们也安静些”。

现在回想起来,我说的这些话,当时应该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刀子,一刀刀捅在母亲本来伤心痛苦的心窝里。从这一个侧面,足可见我幼小的心灵中,对母亲的记“怨”有多深……

道不完的爱

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母亲的一生,感觉母亲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闪光的瞬间,但是,她作为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妇女,那种“宁苦我一人,不忘守国门”的殷殷爱国之情,却在我心中竖起一座巨大丰碑。这也主导了当时我在成长及知识的增多过程中,对母亲由“怨”到“爱”的不断转变。

1984年底,正值农村分田单干,七口人的我家承包了生产队里十二亩多责任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负过严重战伤的父亲,已先后两次到医院做过手术,伤口时不时就发炎,更不能干过重的体力活,家里真正的劳动力只有母亲和哥哥。

我们那属丘林地带,算不上山高路陡,可自然条件在全县算较差的一个地方,生活极为困难。当同龄孩子的母亲,农闲时节,送自己儿子纷纷到外面学手艺,做短工抓经济收入补贴家用时。母亲却反其道然行之。1984年底,冬季征兵命令发布后,母亲却毅然让哥哥报名参军。

送走了哥哥,家务事可真让母亲犯了愁:家内,母亲要照顾多病的父亲;家外,母亲要种十二亩责任田,插秧、打药、灌水、割稻子等农活一切都得自己包揽,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天有不测风云”。哥哥去部队后不到半年,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这期间,哥哥写信问起家里情况,母亲回信则都是那句老话:“家里一切都好!安心工作,争取在部队立功受奖!”在父亲弥留之际,亲戚们强烈要求拍电报叫哥哥回家为父亲送终,当时哥哥正带领全班战士参加广东武警总队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但为了不影响哥哥参加总队的比武,母亲强忍悲痛,硬是劝阻了亲戚们,没有给他发电报。

几个月后,哥哥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回来,向母亲讲述了自己准备提前退伍的想法。这时,母亲便一哭一唱地骂开了:“我咋会养一个这样没出息的狗吃的!咋碰到一点点指甲大的事,就打退堂鼓,娘在家里吃点苦受点累,还不是图你在外头有个出息,你不干点样子来,能对得起你父亲吗?”母亲的一顿责骂,让哥哥忽然醒悟!

哥哥牢记母亲的嘱托与教诲,干一行爱一行。没多久就在警营里入了党,当战士时,军事素质在当时的深圳特区3000多名武警中,名列前茅,并担任标兵班班长,带队多次为来深圳特区的国内外来宾作军事课目的示范表演,先后多次立功。海南建省后,破格提升为武警警官并选派到海南任职,后又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成长为海南洋浦边防检查站的政委,典型事迹国内外媒体给予广泛报道。前年,哥哥因工作需要被确定转业,他愉快地接受组织安排,并选择到与部队职能十分接近的公安战线工作,到公安战线后,他又不怕辛劳,主动要求到公安系统十分辛苦危险的特警工作,脱下威武的军装,又穿上威武的警服,在职业的转变工作的转型中,他一如既往,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干得风生水起,很快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6年后的1990年的冬天,又到了征兵的时候。那天,我干完农活回来,刚进门就看见母亲在橱房灶旁的小凳子上,头低着。我轻轻走了过去,“母妈,你咋的了?”“没生病吧。”母亲抬起头,望了我一眼,然后站起身来,拉着我的手说:“满崽,乡里又要招兵了,你想不想去当兵?”我呆了一下,说:“母妈,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解放军,可我担心我去当兵你一个人在家没人管,受不了——”母亲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摸着我的脸颊,泪水在她那深凹的眼窝里打转,“你这个蠢崽,别想那么多,娘能受得了,这么多年,娘苦也苦惯了,累也累惯了,你去吧,啊——”第二天,母亲替我在大队民兵营长那里报了名。

可当武装部了解到我家的实际情况后,把我“刷”了下来。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母亲步行到二十里外的乡政府求情。乡干部感动得热泪盈眶:“刘大妈,就凭您这种精神,哪怕只一个名额也让您儿子去!”

我参军后,二姐也出嫁了。五十多岁的母亲孤单一人在家,当时家里还有五亩多责任田,更多的困难像山一样压在母亲那年老多病孱弱的身上,母亲却总是一个人默默承受,从不在信中向我们提起。好心人劝母亲:“刘大妈,你是军属,何不把责任田退给村里,打报告要政府多给一点优抚金过日子?”可母亲却摇头:“我丈夫、儿子为国家增了光,我可不想给他们的脸上抹黑哩!”她硬是一个人把五亩多责任田种了下来。

我当兵第三年,有两条路摆在我面前,令我不知所措。一是报考军校,继续献身国防事业;二是立即退伍,到地方赚大钱。因我在部队当战士报道员,在驻地也算有一点小名气,我当时所在的福州有几家三资企业经理找到我,劝我尽早退伍,去当他的助理,月薪几千元哩!工作出色,还可月月加薪,这是令许多人仰慕的优厚待遇。

当时,我家还没摆脱贫困。父亲去世及我上高中时所借的外债还未全部偿还。如果选择后一条路,无疑将会为家里解决许多困难。我特意请假探亲,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没想到当场遭到母亲的一顿训斥:“你这个蠢崽,咋有这么蠢,你真是想钱想疯了,这世界的钱你赚得完,想当年,家里那么困难,烧香拜佛,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把你送到部队,是让你像你父亲和你哥哥一样,在部队好好干一番事业……”

母亲的一番话,打消了我退伍到三资企业干的念头,更加坚定了继续在部队献身国防事业的信念。20多年弹指一挥间。20多年来,我从野战部队的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军校大学生,再从近千名应届毕业学员中破格留校在军校工作,再因成绩突出选调到我军最高军事领率机关工作。母亲时刻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母亲这种地位卑微却不忘忧国的殷殷爱国之情是一笔巨大财富,无声感染和教育了我的两个姐姐和妹妹。大姐没能圆就从军梦想,却把儿子送到了部队,其儿子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官。二姐嫁给了一名退伍军人,又相继把两个女儿送到部队医院工作,最近,其大女儿找的对象是个军官,她又要求小女也向姐姐学习,同样找一位军人男友,还打算等儿子高中毕业后就送他到部队服役。妹妹当年非军人不嫁,如愿成为军队干部家属后,一心一意支持丈夫军营建功,并随军到东北一城市扎根无怨无悔。

一位哲人说:“一个男人成功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位女人,这位女人,不是他的母亲,便是他的妻子。”而我们整个家庭的背后,就是因为站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是天下母亲的缩影!

诉不尽的悔

父亲去逝那年,母亲才只有45岁,45岁对一个女性来说是正值中年,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黄金时期。

那时我们一家也正处在人生非常重要的转折口,各种困难蜂涌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劝母亲改嫁、给母亲说媒的亲戚、朋友或乡亲。刚开始母亲不为所动,但为了我和妹妹的成长,母亲还是有点动心。

被介绍的男方其中一个是我们乡中心小学校长,吃着当时还是我们许多农村人羡慕的国家粮,早年丧妻,家有三四个小孩。客观地说,这个校长忠厚慈祥,对妈妈也挺有好感,对我们全家的情况也有所了解,记忆中,他好像还给我上过课,我对他的印象也不错。

但是我不能忘记我父亲,将父亲和他放在同一天平上,我们兄妹都有一种排斥感。我们始终忘不了和父亲在一起时曾经甜蜜幸福时光,父爱如一池春水,我们要小心翼翼里装在心里,不忍心让别人去惊慌,这个原因可能是藏在我们兄妹心中的主要心结。

另一方面,耳染目睹,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在湖南乡下传统的观念中,下堂的女人即改嫁的女人是被人看不起的。下堂的孩子,即随母改嫁而来的孩子,也是被人看不起的。

我所在的村庄就有一改嫁过来的女人,带着几个孩子。村里人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样,总好像别人就是低人一等似的。特别是每当有人与她吵架,都会听到那些女人刻毒的骂声,比如丧门星、克星、不要脸什么的。带过来的小孩常会骂为外来的小杂种什么的。小孩们被羞辱后,那一双双恐惧的眼睛,一行行像珠子一样往下掉的眼泪,深深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两家小孩子相处时相互仇视的情形也不断在脑海里闪现。

所以,当这个消息快要变成现实出现到我们兄妹面前时,没想到竟遭到我们兄妹的一致反对。父亲去逝后,家里突然像断了一根顶梁柱。但我们仿若一夜之间长大了一般,更加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对这个家爱得更加深刻,也爱着我们的母亲,我们都把母亲看成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可这种宝贵的东西要离我们而去,我们都无法接受,感觉将要被整个世界抛弃,变得一无所有。

愤怒比悲伤更有力,我是反对比较强烈的一个,终日闷闷不乐,若有所失,开始了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光,甚至威胁母亲,如果再嫁将断绝母子关系,我们也不会随她去她的那个新家。没有泥土就没有大地,没有石头就没有高山。没有母亲的故乡那不叫故乡。命中注定,儿女与娘,是前世今生都无法分割的骨肉。在我们的一致反对下,母亲最终向我们屈服,她抛弃自己的幸福,最终选择跟我们在一起。

没有男人的家庭,就像一座房子,缺少顶梁柱,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到其中的辛酸与血泪……

前面我也说到,我所在的白冲大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地”,正如有人开玩笑说,“白冲”名副其实就是一穷二白的地方。“四最光棍多”是原衡南县民政局在此蹲点的干部彭宏沛对我们大队最形象地概括。“四最”:即最偏僻,山多不连线,田多不成片,十年旱九年,吃饭全靠天;最贫穷,年人平均收入当时全乡最少;人口最少,只不足500人;通达的路最复杂,且都是山路,弯多、路窄、坡陡。“光棍多”:全村光棍汉就达十几人。在当地流传一句最广的歌遥,“嫁女莫嫁白冲郎,一年四季都白忙,年头到年尾,还吃返销粮(国家低价卖给贫困地区的粮食)!”

当时我家还分了六七亩责任田,这些责任田最远的4公里多山路,且大部分在山顶或半山腰上。此外,妈还额外种了十几亩花生土和几亩油菜地。

记不清多少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也记不清多少个焰焰如火的烈日。妈什么重活累活抢着干,那些犁田耙田的男人活,妈也学着干。一则为,每家都有责任田,农忙时,都在抢时间,难已抽空闲给你帮忙;二则为,分田单干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农村人有诚实的一面,也有很狡诈的一面,我们生产队就几个大家族,我家为外来户,一些人本来就想看你的笑话。

老家的梯田是一家紧挨一家,为稻田争水或稻田面积上的事情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妈在这时,总会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也经常会看到别人和妈吵架。记得一年夏天,正是双抢最关键时刻,老天也不作美,连续干旱了几十天不下雨,我家有一亩稻田已出稻穗,熬熬待哺,急需灌溉,否则就会颗粒无收。大队水库已开机抽水灌溉,快要轮到我家了。可从水渠到我家那口田得还要经过十几口稻田,那十几口稻田已属好几个承包户。有家承包户因与我家有过节,置母亲的苦苦哀求而不顾,死活不让我们家从他家稻田过水。母亲只得无可奈何的把苦难埋在心里,用木桶从几百米外的水塘里一担一担往田里挑,连续挑了几天几夜,母亲也哭了几天几夜,禾苗抢救过来了,母亲因劳累过度,晕到在水田旁,幸亏被早起干农活的村民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劝妈,要你细崽小毛吉(我的小名)回来,莫去读书了!可以给你帮帮手,也算个甲等劳力。妈说,我就是吃再多的苦也要供我细崽读书,要对得起他去逝的父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妹妹心痛母亲,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的主动帮母亲干些农活,尽量为母亲多分担一些忧愁。

在我们那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几亩田种下来,除去化肥、农药和向国家上交的公粮,已所剩所已,能顾上一家几口人一年的口粮就不错了。

父亲长年生病和去逝所开销的几千元,像山一样压在母亲身上,所以家里一直是我们生产队最贫困的家庭,也一直靠借债度日。

我也无法忘记,那年,我上高中去亲戚家借学费时的冷落。清楚地记得那是父亲去逝后的第二年春节,家里仍然是欠了一屁股债,当别人家在欢天喜地办年货时,我们家当时只买了不到3斤肉,除夕时来家的要债的人一拨接一拨。更要命的是,过完春节后,我上高中的200多元学费还没有着落。母亲事先也给我们家两个最亲的亲戚打了招呼,希望能够借点钱供我上学,亲戚也答应得很好。那是那年大年初二清早,尽管寒风刺骨,我一个人提着拜年礼物,心里充满着无限希望,按惯例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来到两个亲戚家,可两个亲戚就是躲着不跟我见面,接待我的亲戚家人脸上也冷得像块冰。新年走亲戚拜年,一般是主人家会拿出最好的年货接待客人。更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在其中的一个亲戚家,就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桌上,接待我的是炸薯片、爆米花、花生、瓜子等农村常有的土特产,而接待后我而来其所在地的乡领导,却马上端出了糖果、饼干、水果等那个年代的洋年货,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招待时截然不同的年货,让我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当时泪水就忍不住不断往下流淌。

“家里本来就欠一大屁股债,还要借钱读书,今后谁来偿还!”这是亲戚家隐隐约约传出的争吵声。第二天清早,当我空腹双手空空从亲戚家返回时,母亲为此也悄悄哭了好几个晚上,她已无话可说,因为这次相求的都是母亲的至亲。可性格像石头一样倔强的母亲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更是迎难而上,她变卖家里的油菜籽、花生种子等所有值钱的物品,加上东拼西借才凑够了我上学的学费。

我同样无法忘记,母亲为我去学校送米的艰辛。我所就读的高中是距我家60多公里外的一所中学——衡南三中,他坐落在耒水河畔我县一个非常偏僻美丽的小镇江口鸟岛,是目前国内聚集鸟类品种最多的地方而闻名国内外。九十年代,公路还不是很发达。去学校要先走20多公里的山路到我所在的石塘乡堡合村湘江渡口,坐船越过湘江再走7公里多的山路到向阳桥耒水河渡口,再乘坐几个小时的轮船才可到达学校。轮船每天只有一趟,中午十点左右路过我们所要乘的站。这就意味着,我每次回家返校去赶那班船,天未亮就得匆匆忙忙出发。而最后几公里路又是一条很陡很陡的山路,正是人最疲惫的时期。全县各地的同学到我所就读的高中就读,一般来说,吃的口粮都是通过其所在的公社粮站转换,交粮票即可。可为了让家里饲养的猪多吃点米糠,为了节省通过粮站转换时要多花一些费用,更为了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期待,我吃的大米常常是母亲挑着到向阳镇再坐船送到学校。我每次没带多少物品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才能赶上那班船,我不知道母亲那孤瘦身子,要挑100多斤大米还要赶时间是如何挺过来的。

耒水河附近的江口镇渡口非常陡峭,几百级石阶仿佛从江边延伸到天边边。母亲那么瘦弱、那么憔瘁,挑着沉甸甸的大米,像一只负重的蜗牛,咬紧牙关,爬行百级石阶,每挪动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每挪动几步,都得坐在石阶上休息一会,她就这么艰难的向上挪动、挪动,额头汗水如注,身上湿淋淋的,衣服能拧出水……母亲刚开始给我送米时,我还在心里埋怨母亲是老古董,不会运用现代工具,让我在同学们面前丢尽了丑,整个衡南三中后来都知道有个不顾几十公里路途,挑米来校送儿子上学的母亲,后来,我慢慢才读懂这种爱有多深多重。好几次我去接母亲,望着母亲这身影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母亲“负重像蜗牛爬行”的身影铭刻在我的脑海,也铭刻在我的人生中,深深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恋和伟大。

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是母亲人生当中的几个缩影,她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的环境,更让我们不懈追求奋斗。我们兄妹5人都通过自身努力干出了一番成绩。哥哥在海口定居,我已在首都北京安家,妹妹随军在沈阳落户,大姐、二姐也分别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兄妹的日子是过得有模有样了,可母亲却一天一天的衰老。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如今已为人父或为人母的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了母亲的不易。应该说,是封建传统观念、是我们的幼稚、自私毁了母亲后半生的幸福,每每想起这些,我们兄弟姐妹都为当年一起阻拦母亲再嫁感到无限的忏悔。

2004年,母亲因长年过度劳累而病倒,大脑长了一个恶性肿瘤,能不能治好,全国医术技术最顶级的解放军总医院、天坛医院也无法给我们下一个准确的结论,面对如果做手术得花销一笔不菲的医药费,而且还没有足够把握这个残酷现实,母亲为减轻我们的负担拒绝做手术。

“我们亏欠母亲的太多了,就是花再多的钱,那怕能多延长母亲一分钟的生命,无论有多大的风险也值!”我们五兄妹达成共识。或许是母亲长年以往的积善行德感动了苍天,也或许是我们对母亲这份孝心感动了苍天,经过在重点监护室十几天的生命垂死挣扎,母亲最终在死亡线上转危为安。

母亲命是捡回来了,但生活已不能自理,全天候需要人照顾。开始我们还有点埋怨医院花费了我们这么多钱,却没有把母亲医治好,后来,我们兄妹慢慢就想通了,这或许就是上苍的安排,正好可以检验我们的孝心。不能自理又有什么关系,只要生命还在,就是上苍对母亲最好的恩赐,就是上苍对我们最好的恩赐。

正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词所写: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快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是啊,有母亲在,家就在,一个家庭的凝聚力就在,一个家庭的战斗力就在,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就在,一个家庭的灵魂就在,一个家庭的根就在。没有母亲的家,家是残缺的、空虚的、没有生机的。没有母亲的孩子,年龄再大都是无家可归。没有母亲,你有再多的钱又能说明什么?没有母亲,你的权力再大又能怎么样?你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再不会有人喊你“满仔”“满女”了,再不会有人催你回家过年了,这辈子你已没有称儿子或女儿的权利了,家乡就只能叫故乡了,梦里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你与家乡的血肉脐带断了,你与家乡的情感脐带也断了!!!

所以,尽管我们兄妹身处天南海北,无论多忙,只要有时间,我们就抽空回家看看母亲,和她说说话,拉拉家常,哪怕只是匆匆看上一眼,都会感到甜甜蜜蜜、暖意洋洋、充满力量。

我们对母亲的这种孝心,其实与母亲对我们的付出微不足道,但我们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心灵救赎,慢慢减轻我们心灵的忏悔。

表不够的敬

“喂……,谁来救我李世民,你为君呀我为啊臣,谁来救我唐天子,万里江山平半分!……”这是母亲最喜欢唱的“灯影戏(皮影戏)”《唐太宗李世民》里的一段唱词。

母亲没有读过书,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可在我们那方园几十公里的山村,她对农村传统“灯影戏(皮影戏)”的痴迷可是有很高的知名度。方园几十公里的村庄因做红白喜事唱“灯影戏(皮影戏)”的,无论距我家有多远,家里有多忙,天气炎热或是寒冷,母亲都要跑过去看,是地地道道的铁杆票友,而且从开场必须看到谢幕。

我们那个地方,唱灯影戏(皮影戏)有个最著名的人物,是衡南云集镇月堡村的张尤飘,灯影戏(皮影戏)唱得很地道,出神入化,完全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影戏(皮影戏)”因表现单一,一般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太喜欢,可母亲却看得津津有味。有时我们兄妹常常开玩笑说,我母亲当年嫁我爸是嫁错了郎,拜错了堂,她当年应该嫁张尤飘,省得这么跑来跑去的,天天可以在家看皮影戏。

母亲记忆力特好,每场“灯影戏(皮影戏)”看过后就可铭记在心,《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薛仁贵征西》、《天仙配》、《三国演义》、《水浒》等这些剧目,母亲都能烂熟于心,给你讲起来可是绘声绘色,说倒高兴处,还常常会给你唱上一段——

母亲唱灯影戏(皮影戏),时而低回圆润,时而高亢飘逸,仿若山涧里流来的一泓清泉,水一样得温厚酽醇,那是真正的天籁之音。村里人说,母亲唱灯影戏(皮影戏)水平一点不亚于张尤飘,灯影戏(皮影戏)是她心里的一碗酒,心里的苦累,都会在母亲的灯影戏(皮影戏)中得到浸泡挥发。

我至今还能记得母亲说戏时,许多人坐在她周围认真倾听的情形。

教育专家常说,母亲是子女最早、最直接、最重要的启蒙老师,这一点说得真不无道理。

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之所以能对新闻工作驾轻就熟,参与组织全国、全军重大典型近百个,以及全军重大军事演习、重大军事活动几百项,几百次在全国、全军各类评比中获奖,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歌词、书法、摄影等多项领域均有收获,应该说很大程度取决母亲的影响,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这种文化基因,我很小的时候,就得到这种原生态文化的熏陶,不但了解了许多古戏,而且不时也可唱上一曲。

如果说文化影响着母亲,让她拥有一般的农村妇女不具有的超前思想的话,文化让母亲拥有比一般农村女妇女更宽阔的胸怀。

古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老实讲,一直在村里人的歧视中长大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欺负过我家的,和我家有矛盾的村人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种仇恨在父亲去逝时几乎达到顶点。

我上初中二年级时,父亲因战伤发炎,医治无效,在他只有60岁的时候,便离开了我们,父亲的早逝并没有唤起一些乡亲们对年少我们兄弟姐妹的同情,相反,一些乡亲们反而变本加厉对我们家进行种种刁难,甚至个别人还在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父亲去逝的时候是夏天,当时气温高达38℃以上,按我们当地的风俗,人去逝以后,尸体一般在家停放三天,因气温太高,父亲的尸体停放在家第二天便开始腐烂,尸水漫漫地从棺材里渗出,农村称此为“漏堂(破坏祖堂)”。于是,一些对我家不满的人便开始借题发挥,有的说我父亲毁坏了全村风水,也有的说我父亲给全村将会带来大灾大难,并要我家保证全村三年内不出重病号、不出意外事故,不发生火灾,家畜不得瘟疫等。还有的造谣惑众出“歪主意”,把尸水用碗接下来,叫我喝下去,说什么尸水“漏堂(破坏祖堂)”,只有叫父亲的后代喝“尸水”,用舌头舔棺材,才能为村人免除灾难。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是多么的无助、仇恨和惊恐……

尽管我最终没喝尸水,舔棺材,但我家依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是父亲的灵柩没有按照当地正规的礼节就被村里人抬了出去,这是对逝去的人最大的不敬;二是他们提出的苛刻条件:即请“巫师”、和尚(农村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唱三天三夜的鬼戏,即所谓的朝天祭祖,用乡亲们的话说是叫唱鬼戏压压邪。三天三夜的鬼戏,说起来容易,但它实实在在又多花去了我家好几千元,这对本来就负债累累的我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沉重的债务压得母亲一直透不过气,她常常是一个人躲到没人的地方悄悄流泪!

所以当兵离开家的那一天,我心里就暗暗发誓,我一定努力工作,干出点样子,扬眉吐气。三年磨一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郑州的一所军校。

那年寒假,佩戴着红彤彤的学员肩章回家探亲,我有点得意洋洋飘飘然,对那些曾经对我家不好的乡亲,也爱理不理……

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及时给我进行训斥,你别总想到人家的不好,要时刻想到人家的好。“冤家易解不易结”“人生在世,谁能无过!”“仇恨不是杀别人的快刀,而是毒自己的慢性毒药!”“心里不快活,就什么都不快活!”“别有了一点成绩,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翘得越高,摔得越重!”

当时,恰逢春节,利用这个机会,母亲吩咐我带上礼物挨家挨户到乡亲家拜年,答谢人家对我们家的关怀……

从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母亲的胸怀,她的心装得下整个世界。我和哥哥、妹妹都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对村里上年纪的老人,母亲都要叮嘱我们买上一份礼物表达心意。父老乡亲有什么事情有求于我们,只要能办到,都要尽力而为之。

老家有两个老乡在北京做钢材生意,被骗子设下美丽陷阱骗去500多万元货款,到派出所报案3年时间没有果,借的钱无法偿还,3年躲在外面不敢回家,通过熟人找到我后,我多方协调执法部门求助,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不到一个月,就让执法部门对骗子进行逮捕,让老乡的货款得到归还,老乡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村有个孤儿,父亲因病去逝,母亲又改嫁,当时征兵名额十分紧张,我是四处说情,协调各方关系,最终让他应征入伍,新兵分配时,又安排他学习技术,今年又说服所在单位领导让他顺利转改为一级士官,使他的人生之路暂时有个依靠。

我们村在修村村通水泥公路的过程中,我几年如一日,历经艰难,无数次往返于北京至衡阳,各项开销几万元全是自己承担,许多时候甚至还被村里人误解,一些朋友劝我,你和你哥都在外地工作,也不会回家定居,姐姐妹妹均已出嫁,村里人原先对你们家还这么刻薄,你何必去搭钱搭人情操这份闲心。可我不抛弃、不放弃,不记恨过去的恩怨,不计较其中的得失,多方向各级政府求助,四处向各界朋友求援,广泛向各类媒体宣传,最终让我们村伴随着衡阳的“高飞时代”,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很快将实现“打通最后一公里”而走向“水泥通”的时代。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老家有座山叫“响钟山”,位于美丽的湘江河畔衡南县云集镇白冲村和松江镇金玉、月堡等村境内,素有小南岳美称,因相传乾隆皇帝亲自赐名而远近闻名。如果让故乡插上文化的翅膀,借助文化的智慧,具有丰富原生态资源的老家将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激荡下,我灵感迸发,2009年,撰写了传记文学《神神秘秘响钟山》,经《中国旅游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衡阳日报》、《衡阳晚报》等20余家中央、省、市级媒体刊发后,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2010年,我又突发灵感,一气呵成创作完成歌词《神秘的响钟山》的创作,拥有红遍大江南北精典代表名作《又唱浏阳河》的著名作曲家、湖南省音协副主席邓东源先生,在看过歌词后,给予很高评价,很快为歌词谱写出了优美曲子,引起了社会反响。近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又再次策划“爱的呼唤、心的约定—书画名家情系响钟山”暨“文化牵手故乡”主题活动,引来欧阳中石、王学岭、高军法、张继、丁嘉耕等200百余位书画界、文艺届大师倾情献艺,他们纷纷题写山名,创作诗词,撰写对联,大师们一双双“点石成金”的手,为响钟山注入了一涓涓文化血液,让这位“山妹子”更是灵光闪烁,魅力无限。如今,“响钟山”也被列入湖南省衡南县十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由诺贝尔文字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名题写的书名《神秘的响钟山》也将于近期出版发行。文化注入了“响钟山”新的灵魂,文化和“响钟山”从此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擦亮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文化响钟山,她必将伴随着的衡阳的起飞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哥哥在海南,妹妹在沈阳,他们也充分利用所在地的资源优势为家乡人服务。

应该说,我们能够大度容人,以德报怨,都得益于母亲无言教诲,得益于母亲宽厚胸怀,得益于母亲高尚情怀。再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生长于这片贫穷的土地,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我爱得深切,故乡的青山、故乡的小桥、故乡的炊烟、故乡的小河、故乡的老树、故乡盛开的小花,都是一幅永远铭心刻骨的水墨丹青,贫穷中相依存,苦痛中共患难,故乡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对我人生的磨砺,是上天在我成长过程中赋予的宝贵财富。故乡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我要尽最大努力让父老乡亲远离封建愚昧落后的困扰,让其思想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让如今大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充分感受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阳光雨露,让家乡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张开腾飞的翅膀,书写崭新辉煌。

有关家乡传说很多,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有关“响钟山”的神秘故事,她让许多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自古以来,湘江河洪水泛滥,沿岸百姓民不聊生,此事惊动了玉黄大帝,特委派土地爷查看原由,原来一条300年的莽蛇精见此为一风水宝地,在此修道,莽蛇精只要大幅摆动身子,湘江河便洪水大发,为此,玉黄大帝又专从天上派下一只金鸡,下凡到“响鼓岭”,专事监督莽蛇精不得乱动,否则就啄其双眼。此山腰还有十几米高近百平米的巨石一尊,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时掉下的石子儿,刚好压在莽蛇精的尾巴上,玉黄大帝物尽其才,专门赋予它镇压蛇尾巴之用,也被百姓称为“女娲石”,故在此建“女娲庙”,前后监督得严严实实,蛇精不敢乱动,湘江河一时太平许多。但金鸡总有打盹之时,只要金鸡稍微松懈,莽蛇就又兴风捉浪,湘江河又会大发洪水,祸害百姓。鉴于百姓福祉,玉皇大帝又从天上降下一只金鼓,置于金鸡头上,让过往百姓踩踏,其鼓点声及时提醒金鸡不得有丝毫懈怠,民间有“踩一下、官运来,踩两下、财运来,踩三下、鸿运来”的传说,所以这里总是鼓声不断,自此以后,湘江河才真正太平,“响鼓岭”也因此而得名,后因乾隆皇帝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亲自赐此山为‘响钟山’。

小时候,我经常来“响钟山”放牛、砍柴,响鼓和女娲石处于响钟山的半山腰,相距不到100米,踩踏响鼓是我们到响钟山的规定动作。女娲石一头长在山里,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一头伸出来有十几米长,下面的空间有两间房子那么大,因此,出太阳就到女娲石下乘乘凉,下雨天就到女娲石下避避雨,阴天就美美的躺在石头上睡上一觉,有时饿了,还自己带上炊具,在这里做做饭,时间一长,突然就感觉这石头仿若母亲,所以我干脆美称她为“母亲石”。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啊,山高那个跳远,也能获得……”

人生如歌!歌如人生!

母亲的命运像石头,任风雨摧残,她的性格像石头,坚硬、实诚。石头以它独特的风采装点着整个世界。石头的品行是永恒的。大山巨石不以风摧雨浸而改其巍峨;铺路小石不以车轧脚踏而改其坚韧。石头是无言的,但它能激发人的万千思绪,千言万语;石头是无温的,但它能让人的胸腔火花迸射,流光溢彩。

想起“母亲石”,我就会想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首歌,想起这首歌,我也会想如这首歌一样的母亲!想起这片生我养育我的土地。

离开家乡多年,一直以来对石头情有独钟,有着一份执着,每到有山有石的地方,心中总荡漾着无限温情,仰望或俯拾,总是流连忘返。每次出门,总免不了带几块石头放在室内,在公务繁忙后,在心情烦恼浮躁时,与石头的交流是无言的,对石头的倾诉是毫无保留的。相看两不厌,唯在尔我间。

石不能言最可人!对石头的思念就是对母亲的思念,更是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思念!

分享到:
0791—888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