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全民国防教育网
舞台上的“长征”
时间:2016-07-01 浏览:693 来源:本网站 作者:admin

▲饰演藏族群众的合唱队演员景新峰,整场演出下来要抢换6套不同角色服装,每套的换装时间只有5分钟。

▲“飞夺泸定桥”一幕中,舞蹈队员在高达5米的“铁索桥”上奔跑,随着铁索摇晃,他们还要做出中弹、受伤等体现战斗激烈场面的动作,难度可想而知。

▲整场剧中,合唱队员有大量的行走动作,候场时,队员张博奥手撑地面直直腰板、缓解长时间行走和排练带来的腰痛。

翻越巍峨“雪山”,红军队伍艰难地攀爬、行走,矗立在“雪山”之巅的演员们,以动人心魄的舞台表演,为观众讲述了长征岁月峥嵘,诠释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

排练间隙,出演红军战士平伢子的王宏伟坐在排练厅一角平复激动的心情,揣摩表演细节。

“过草地”一场中,吊着威亚的特技演员在倾斜50度左右的布景板上行走,还要表演出陷入沼泽、挣扎直至被吞没的动作。

▼红军胜利会师会宁,演员们如临其境,打起腰鼓,飞舞绸带,舞台上欢天喜地。

“长征,就是行走的力量。”7月1日,一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即将首演。从进排练厅,到上舞台,导演田沁鑫一遍一遍地跟演员们强调着“行走”“行走”!参与这部歌剧的数百位演员们,也在这方歌剧院的舞台上,完成着自己的幕后长征。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大渡桥横铁索寒”,舞台上,一座5米高的铁索桥悬空架起,几根粗铁链并排,搭成不足一米宽的桥板,在空中摇摇晃晃。站在铁索上往下看,直让人两腿发软,而20几个舞蹈队员就要在这几根铁索上,一个接一个地奔袭过去。

“能不害怕嘛!铁索是软的,还会晃。”上场口边,舞蹈队员张雄雄和杨彩峰怀抱“步枪”准备着。除了奔跑,他们还要在摇晃的铁索上表演中弹、侧倒等受伤动作。“恐高就自己克服,多跑几次就好了。”张雄雄憨厚地一笑。

候场半小时,上台1分钟。这样形容特技演员的行走,一点儿不为过。

为了表现过草地的场景,剧组专门请来5位吊威亚的特技演员。在舞台后方升起的六七米高的升降台上,一块“草地”布景板以50度左右的角度面向观众倾斜而立,特技演员就要脚踏这块布景板,借着威亚的力量,艰难行走。

“过草地”被安排在“爬雪山”之后,是中场休息后的第二个场景。但在中场休息时,几位特技演员就吊上了威亚开始候场。“雪山”一场唱罢,已有半个小时之久,“草地”布景板终于缓缓升起。

然而,特技演员们在“草地”上艰难行军,遇到沼泽,又不断挣扎,终被吞没——整套动作的时间仅有1分钟左右。为了遮掩住吊威亚的绳索,演员与观众之间有一道半透明的幕帘,演员们的动作都化作幕帘上震撼而写意的剪影。演员们的脸,观众们却看不见。

相比于舞蹈队员和特技演员,合唱队员的行走则是对耐力的考验。

“飞夺泸定桥”后,下场口边的空地上,扮演红军的合唱队员张博奥一下来就趴到地上。原来,这一场中有一段持续8分钟的原地踏步。别看是原地“行军”,在舞台上原地踏步1分钟,对体力的要求是正常行走的数倍,肌肉要时刻紧绷。一场下来,腰一直不好的张博奥只能趴在地上缓缓,没一会儿,他又起来换装准备下一场。

“《长征》里有大量的走动,几乎都是边走边唱。”合唱队员曹瑞东介绍,原来唱两句才需要换一次气,但在频繁的走动中,可能唱一句、甚至半句就要换气。而戏份最多的男合唱演员,要来来回回换六次服装,“在舞台上走完又赶着去化妆间,特别考验体力。”

“如果舞台上可以戴计步器,他们的步数肯定都很高。”看着演员们上场、跑动、下场、换装,后台的工作人员们这样打趣着。(记者 韩轩 摄/记者 方非)

分享到:
0791—888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