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全民国防教育网
东部战区路军某部,唱红歌学军史传承"红旗"文化
时间:2016-09-19 浏览:1001 来源:本网站 作者:admin

红旗如火血性浓
—— 东部战区陆军某部加强军营特色文化建设纪实

该部斗志昂扬的战士。作者提供

“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一名军人乃至一支军队,如果没有逢敌亮剑、一往无前的血性和精神,是打不了胜仗的。

近年来,东部战区陆军某部虽历经编制体制调整,但始终紧盯使命任务,一脉传承“红旗”文化,帮助官兵凝聚忠诚之魂、激越拼搏之气、唱响奉献之曲,确保了各项演训任务的顺利完成。2015年,该部被原南京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单位标兵,荣立集体二等功。 

使命引领,凝聚忠诚之魂

“在炮战的岁月中诞生,你经历过沧桑,铸就了辉煌,心中装着无限的忠诚,肩头担负神圣使命。”在该部的团队歌曲《西岭上的一面红旗》中这样描述那段战火纷飞的英雄历史。1958年,“8·23炮战”前夕,该部十几人组成的侦察小分队乔装来到东南前线,在一座荒岭上风餐露宿、昼夜奋战,为炮战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而一战成名,被誉为“西岭上的一面红旗”。自此,“红旗部队”成为这支部队最闪亮的名片。 

“红旗指引方向,红旗彰显忠诚。忠诚,对于这支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部队,就是传家宝,就是命根子。”该部政委潘春树谈到。 

多年来,该部通过培育典型、教唱红歌、学悟军史等多种形式,通过日积月累的灌输和教化,让忠诚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忠诚信仰沉淀为官兵本能。 

新学员林晓君告诉笔者,她到部队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部史,这是单位坚持多年雷打不动的规定。她在日记的扉页庄重写下:“事业神圣,使命光荣。作为红旗传人,我只有为这面红旗增光添彩的责任,没有丢脸抹黑的权力。” 

无言的身教最感人。在今年“七一”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扎根山头三十年的老专家应德平深情讲述:“因为眷恋,所以不舍;因为钟情,所以执著。把整个青春都献给心爱的事业,我无怨无悔。”虽然已满头银发,应老依然坚守平凡岗位,不为名利、不畏艰苦地默默奉献。 

党旗辉映军旗红,红色基因代代传。该部通过举办“党旗下的誓言”演讲比赛、“唱响强军志”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让官兵在展示风采中绽放活力,在品味自豪中释放激情。 

“人的一生,举起一次右手容易,但是一辈子不放下不容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在日复一日的长期坚守中彰显党性。”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配合演讲比赛中,该部工程师郭子汕用自己的亲身感悟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念。

岗位淬火,激发拼搏之气

深夜山林,万籁俱寂。然而,山上的办公室里,却是一片灯火通明、人影忙碌。 

一场没有硝烟的网上对抗演习正激战正酣。二十几名指战员眼睛紧盯荧屏,丝毫不敢放松。历经数小时连续突击,1号台传来喜讯,成功攻破蓝方防御,取得战斗决定性胜利。 

问及战胜秘诀,部队长吴昊告诉笔者,“与敌手较量,拼的是能力和智慧,更是恒心与毅力。我们与生俱来的‘红旗文化’,时刻激励着斗志和精神。越是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越能激发敢打硬仗的血性。”

多年来,该部注重通过战场文化催生战斗激情,激发全体官兵忘我工作、奋勇拼搏的精气神。今年8月,在某专项演练中,人员紧、任务重,24小时不间断,全体官兵连续多天作战。在一次突击任务中,女工程师李恒菁出现身体不适,但她仍然坚守在哨位上,直到晕倒。醒来后,她还念念不忘要继续战斗:“我可以倒下,但红旗传统不能倒。” 

文化砥砺血性,文化磨砺斗志。该部贴近岗位实际,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战场文化。他们坚持强能备战,精心打造“砺剑讲堂”;他们紧盯实战需求,浓厚钻战研战氛围;他们还以使命任务为牵引,激励官兵的尚武精武和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 

走进该部办公室,“平时即战时、岗位即战位”“爱拼才会赢、逢敌敢亮剑”“战斗将在今夜打响”等各类战斗标语随处可见,“业务能手擂台赛”“科研绩效龙虎榜”“科技之星大比武”,各种业务比赛竞相角逐;业务计划表、攻关“军令状”,各类决心书赫然醒目……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现在,该部以项目带动人才、以责任牵引重任,通过励精神、压任务、扬斗志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研团队,成为集智攻关、攻坚克难的中坚骨干。

家国情怀,唱响奉献之歌

“负戟荷戈,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凿洞立身。冬夏春秋,数代精英茹苦甘辛,集民众之关怀,兵利垒坚业兴……”前任政委在转业时即兴写下的长赋《西岭颂》,饱含一名军人留恋事业的拳拳之情。 

“家国天下,奉献终生。”是一代代红旗传人的一生信仰和真实写照。在一线战位干了整整31年的高级工程师陈明霞,在这次改革面临转业时,仍申请参加最后一次战备演训,她说:“我脱下的是军装,但我是一名军人,这是脱不掉的。”三级军士长、“全能战士”邓献刚在退伍离别时对战友说,“临别时才最懂珍惜。就要离开你们了,我心中是那么的不舍。”

山上很苦。“雾锁山头山锁雾,人守云顶云守人”,这两句诗描述了该部某哨所的真实环境。 

该部始终秉承“越是环境艰苦,越要用文化丰富精神”的理念,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创造性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家”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官兵幸福指数。 

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上只有三样“家当”:一个坑道、一间瓦房、一条泥巴路。为了更好地建设开辟阵地、长期坚持下来,官兵们提出了“把哨所当家建”的理念,在一块大石头上镌刻了一个数尺大的“家”字,矢志以山为家建功业。 

“家”文化在云顶哨所无处不在:宿舍楼门厅的照片墙上,一张张官兵全家福和每个小家庭的幸福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官兵要爱家守家、和家兴家;官兵们坚持动手自建,靠肩挑人扛铺设了勤业路、闲庭路两条林荫小道,垦土拓荒围起了“开心菜园”“快乐果园”;每月集体过生日,每逢传统佳节邀请家属小孩一起上山过节,成为传统保留节目…… 

他们还围绕这个“家”开展文学创作,编写了《云顶赋》,制作了《我们的云顶之家》军营DV,印制“家”文化宣传图册,并运用灯箱、板报、宣传栏、小景点等载体,让家文化刻在石上、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更永久镌刻在每位官兵的心坎里。

分享到:
0791—8885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