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破茧重生
——“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实录
换上新臂章,是否跳出了惯性思维的窠臼?
卷首语
小小的臂章里有气象。今春以来,随着新的领导机构和部队的调整组建,官兵陆续换上了崭新的“15式”臂章。军旗军徽、铁锚飞翅、钢枪导弹,方寸之间,尽展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风貌。
改革从来艰难事,于无声处听惊雷。相比年初的“临考自问,假如我是三十万分之一”,从今天起推出的这组“问一问”,痛感也许不是那么直接,却更加抽丝剥茧、深入骨髓。比如,面对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能不能主动来一场思想革命,冲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禁锢?敢不敢主动刮一场“头脑风暴”,打赢新旧观念的“拉锯战”?
因为换上了新臂章,并不等于跳出了惯性思维的窠臼。挥别昨日,决不像挥挥衣袖那么潇洒;超越自我,有时比超越对手更加困难。改革强军已进入“新体制时间”,如果我们的思想仍然在原地“打转”,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为完成了转身,并不等于完成了转型。舍不得打破头脑里的“坛坛罐罐”,就很难轻装前行;下不了决心拆除脑海中的“篱笆围栏”,就很难迈过新旧体制转换中的一道道“坎”。没有“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即便身子进了新体制,也依然是鲁迅笔下那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九斤老太”。
这一轮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的变革,其艰巨艰险,就好比《西游记》里那座“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的火焰山,“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然而,“世上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无论是“铜脑袋”,还是“铁身躯”,只要敢于主动淬火,都将获得重塑新生。
改革已到中流,浪遏飞舟,激流万象。而你,是那个站在船头瞭望的人,还是刻下记号待“舟止”以求剑的人?
远飞,为了更加辽阔的蓝天
新闻故事
“转场高原后不预留休整时间,当天展开空中警巡!”
当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今年夏天的高原驻训准备时,团长蒋佳冀接到上级指示。
“打仗时,谁给我们预留适应期?我们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动员大会上,这位空军唯一三夺“金头盔”的年轻飞行团长一番话,点燃了官兵的战斗激情,“这是西部战区空军成立后我们首次征战高原,一定要交出漂亮的答卷!”
那些日子,空勤教室夜夜灯光明亮,激烈的研究争论声常常划破夜空;运动场上,体能耐力训练同步进行,心理、饮食、药物调试同步推进;机场上,轰鸣声一刻不停,机务官兵精细调整,准备出征雪域的“战鹰”都处于“高原战斗模式”……
那天中午,蒋佳冀率团队的新型战机群,从西南腹地出发,披着长途奔袭的征尘,飞越近千公里,稳稳降落在海拔3700余米雪域机场上……
边吸氧、边协同,边休息、边准备再次起飞……跨下战机,蒋佳冀和飞行员们立即步入外场空勤休息室,协同准备即将展开的警巡科目,航医穿梭其间逐一测量血压。
两个小时后,刺耳的战斗警报倏然划破雪域碧空。征尘未洗,蒋佳冀率团队驾驭“战鹰”,再次升空……
“过去我们说‘带着课题来,带着成果回’,现在讲‘带着使命来,带着本领回’。”蒋佳冀铿锵有力的“升级版”实战化训练理念,伴着不断提升的训练难度,在官兵心田拔节生长。
随之,一场多兵种高原陆空联合演练在雪域腹地打响,蒋佳冀率队驾战机穿越云雾,对“敌”重要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打了一个漂亮仗!
任务结束,蒋佳冀“揭秘”了掩藏在背后的理念转型。在演习前针对性训练技术研究时,他大胆提出:“每架次第一发即打实弹!因为打仗时机会只有一次,必须首发命中!”
“先模拟再实弹,这是沿袭多年的老规矩。现在这样改,训练成绩统计恐怕不好看!”有人提出异议。“练的过程不要怕丢丑,打起仗来丢脸才可怕!”蒋佳冀态度坚定。他知道,这看似一个小调整,却是训练理念的大改变。他说,这样的理念转变永无竟时。
记者观察
“经略西部空天”,是战区空军成立时,空军首长对西部战区空军提出的任务要求,也是全体官兵在新体制下合编合心合力的“一张蓝图”。
西部,广袤无垠,西部战区空军防空面积占祖国国土近二分之一。“经略”二字,比“护卫”增添了更厚重的内涵、更广阔的外延,意味着官兵肩上的担子更重,面临的挑战更严峻,他们该如何“换羽”高飞?从蒋佳冀团队“一切为实战,一切为打赢”的主动探索、急切赶路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瞄准实战积极“换脑”、努力转型的忧患意识。
越飞越高,是空军与生俱来的“天性”。纵观中国空军发展史,就是向着更高更远更强目标进发的历史,更是空军官兵责任空间不断拓展的历史。一支军队的转型,远非换个臂章那么简单,唯有心存忧患者、抛却固势者、主动“破冰”者,才能实现高远边疆的永恒超越。
主人公说
蒋佳冀:“不是飞起来的问题,而是飞上去就能遂行作战任务的问题。”其实,此次转场前,我们就已经转变了训练理念。因此,以往上高原后在适应调整期做的战斗准备全部提前:飞行员思想心理、身体技术、飞机装备,还有应对措施、资料准备等等。
始终保持箭在弦上,是这次驻训官兵最强烈的感受。飞上高原第二天,高原反应引发的头疼胸闷还没有消失,我们已开始重难点课目技术研究;两天后一展开飞行训练,立即将作战难题融入每个飞行架次;每次技术研究,我们都把飞行员集合在外场,在一等战备铃声中,在时刻准备升空的战斗氛围中研究战法……
“不是为飞而飞,为驻训而驻训”,而是“为战斗力提升而飞,为使命担当而飞”,这是战区空军组建后训练难度不断加大的思想引领。对于我这个团长而言,怎样让“脑子”尽快跟上转型节奏,如何带领团队担负起光荣使命,是必须时刻思考的问题。
仗剑,为了穿越思维的“屏障”
新闻故事
夜染黛色,剑影寒光。5月中旬的南国密林,山风卷起松涛阵阵,一名黝黑精壮的中校军官环视整个演兵场,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一次,打了一个翻身仗!”
此人是谁?原来是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参谋长赵劲松。数十次驱车仗剑、马到功成,赵劲松怎么也没想到,竟在不久前的一次演练中“马失前蹄”。
那天,上级一声令下,一场无预告实兵实装拉动演练的号角骤然吹响。赵劲松走进“中军帐”,指挥部队快速出动、隐蔽伪装、占领阵地、起竖导弹,一切宛若行云流水。
孰料,导弹临射前,导调组突然“发难”:3名发射号手遇袭“退出战斗”,由“预备号手”接替完成导弹发射任务。
“坏了!”赵劲松顿感不妙。这些“预备号手”定岗不久,按照年度训练计划,要等到下半年才具备独立操作能力,这时上“战场”不抓瞎才怪。
就在赵劲松忧心之际,前方又传来败绩:几名基层指挥员因对其他军兵种情况掌握不够,特情处置卡了壳。赵劲松心里嘀咕:“咋不按套路出牌?”
结果正如所料,演练以失利告终。赵劲松不服气,想找导调组“理论”,却被一句话“呛”了回来:“战区主战一盘棋,还抱着单一军种作战的思维模式,岂能不败?”
语出如锤,振聋发聩。赵劲松不禁反思:新体制建立运行后,部队与之“对表”却不够,年度训练计划仍按惯例,结果新号手尚在单装操作训练,主战的领导却要求“战场相见”。
“看似计划没同步,实则思想不合拍!”赵劲松从“跟头”中捡了个“明白”。在旅党委机关随后开展的“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中,赵劲松拿着过去的训练计划走上讲台:“别小看薄薄一张纸,却是一道厚厚的‘思维屏障’,不突破就看不清全局,更谈不上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
记者观察
比起移防转隶、大撤大改的单位,火箭军部队在此次改革中看似“动静”较小,实际上职能定位、标准要求、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无形而重大的变革。如果不转变思维,就不可能在新体制下实现火箭军建设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和“常规导弹第一旅”一样,火箭军有不少部队战绩辉煌、成果丰硕,有些已经固化嵌入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面对改革,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自觉从头脑中淘汰与新体制不相适应的陈旧思维定势,才能让新思维新理念的“新芽”在脑海中扎根。
事业催人、形势逼人,作为火箭军官兵,唯有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重整行装、重塑理念,才能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主人公说
赵劲松: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次演练“吃败仗”,却扯出了我们思想深处的“旧藤老瓜”。
“旧藤老瓜”是什么?是过去的成绩、荣誉,还有思维定势。虽然已经换了新臂章,但我们心底还抱着这些东西不肯放,总觉得“昨天”那一套“今天”依然管用,结果反倒成了“绊脚石”。
都说“转身”易、“换脑”难,但对于“常规导弹第一旅”的官兵来说,只要我们找准了问题的“七寸”所在,就不怕矛盾困难多。旅党委机关带头用演练失利警醒反思,深挖与新体制不适应的陈旧观念和矛盾,查找出6类40多个问题,逐条逐项列出改进“时间表”,如打破“年度循环”固有模式,结合重大任务划分多个训练周期,推动“新质战斗力”快速提升等。相信在未来的战场上,我们“第一旅”一定会续写新的辉煌。
起航,为了随时接受战斗检验
新闻故事
五月的军港,晴空万里,鸥鸟翔集。福州舰舰长刘苏闽却没有心情欣赏眼前美景。自打几个月前福州舰厂修归建后,刘苏闽的心就一直悬着。
他的心没法不悬。上级要求,所有在航舰艇无论是否值班,油料、淡水、各型武器都必须满载,而且所有的武器装备都要处于最佳状态,确保一声令下迅即出动。一句话,没有值班舰艇,所有舰艇都在值班。
登上福州舰舷梯,正在指挥舰员测试武器装备性能的舰长刘苏闽告诉记者,新一轮军队改革启动后,他们接受军种、战区的双重指挥,指挥关系随时转接成为新的常态,这就意味着过去“事先有通知、预先有准备”的计划性任务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临机性、应急性任务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元。
这种基于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带来的全新挑战,让刘苏闽压力倍增。记者和刘苏闽走到舰艇中段,看到几名官兵正在检测鱼雷。“这么多武器装在舰上,安全压力、保障压力非常大!”刘苏闽坦言,过去除了值班舰艇,其余舰艇只有在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时才将导弹、鱼雷等武器装载上舰,现在却不一样了,所有舰艇都需如此。而这些武器日常维护管理要求严格,什么时候测试、什么时候监控,林林总总有几百条规定……
说话间,值更官突然广播:紧急备战备航。原来,上级刚刚指示,要求福州舰紧急赶赴某海域接替一艘舰艇继续执行战备巡逻任务。
数分钟后,一辆载着指挥所人员的大巴车开上了码头。记者刚刚下舰,舰员就撤回了舷梯。随即,广播里响起刘苏闽的声音:“离码头部署!”一看表,用时比平常缩短了一半,记者这才想起,一上舰就听到嗡嗡的机器轰鸣声,原来福州舰动力系统一直处于“暖机”状态……一声汽笛,福州舰缓缓驶离码头,驶向大海深处。
记者观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任务重、标准高、指挥关系转接常态、兵力使用频繁,不仅是刘苏闽所在部队遇到的新问题,也是目前海军舰艇部队普遍遇到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在“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兵种主建”总格局下,未来刘苏闽他们参加的演训活动、担负的使命任务会越来越多。而在新的指挥体制下,如何转变理念、主动作为、以创新思维适应新体制,如何处理好战与建、训与用的矛盾,积极推动部队由“训练型”向“任务型”转变,是摆在“刘苏闽们”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
主人公说
刘苏闽:过去我们舰艇在海上担负战备巡逻和训练任务时,遇到突发情况临时调整任务也是家常便饭。但是在新的指挥体制下,我们必须做好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随时经受更多、更大、更复杂的突发情况考验。
比如说,过去一旦有任务,指挥机关首先会考虑舰艇指挥员是否经验丰富,舰艇装备性能有没有处于最佳状态,能不能胜任任务?而现在,在新的指挥体制之下,舰艇必须随时执行各类任务。
作为单舰指挥员,每当在海上训练过程中,突然转接指挥关系,改由战区指挥执行某项任务时,心里的压力更是成倍增加……当然,现在这种随时转接指挥关系的指挥体制,反过来也倒逼我们各级指挥员抓紧提升能力素质。虽说压力很大,但为了实现改革强军目标,这是我们必须承受、也乐于承受的。
后记
1915年,学者辜鸿铭梳着辫子走上北大讲台时,面对学生的哄笑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感叹:“解放思想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循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我们发现——2016,注定是强军路上十分关键而又意义非凡的一年。站在这个节点上,一个问题发人深思: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思维,才能适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
微信中有个笑话: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在床上。春天已经走远,夏天也已繁花似锦,你的思维还在“猫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