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让治理更有水平”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话
编者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让治理更有水平。”为深入理解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本报特邀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治理道路研究”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
主持人:
黄昆仑 本报编辑
课题组成员:
韩 刚 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主任、教授
詹仲亚 军事经济学院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副主任、副教授
姜钦云 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政治理论与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
杨永利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常培育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李徐步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武装部干事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跃升
主持人:“天下大治”是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展新阶段,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视野的开阔、境界的提升、水准的提高。应该怎样理解把握它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詹仲亚: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古今中外治乱兴衰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史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概念。它在本质上既不同于封建统治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的治理概念。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国家治理的过程,就在于充分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激发国家、社会与市场的活力,促使三方积极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原则,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一是制度体系作为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要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力。制度是治理之本,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制度建设。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制度的实践形态和功能实现,要体现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治理能力的高效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治理机制的常态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治理是制度之用,制度优势要在治理现代化中落地见效。三是价值体系作为制度和治理的基本准则,是贯通制度体系和治理实践的灵魂。我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准则、基本价值追求,规定了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治理现代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至今近百年,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基础薄弱、缺乏经验等历史原因没有解决得很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是我们党的长期探索。从“四个现代化”到治理现代化,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从制度体系到治理体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到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我们党在中国治理道路上的坚实脚步。
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怎样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思想?
韩刚:治国理政制度为本,强基固本方能长治久安。推进治理现代化,以完善制度为前提和基础。
制度的本质是行为规则,是保证一个复杂社会系统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是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要求。更完备基于制度体系的空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强,增大制度的覆盖面,减少制度的盲区和漏洞,提高制度体系的衔接性和自洽性,克服某些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更稳定基于制度体系的时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运行的有序程度增强,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延续性,让制度内化于社会机体之中,常态化运转、稳态化运作,在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更管用基于制度体系的实践特性,要求随着国家治理的法治程度增强,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协调、控制功能,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效能,减少制度疲软、制度失效现象。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一个科学的制度设计过程,更是一个攻坚的制度变革过程。一些利益格局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已成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重大障碍。因此,要像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的那样,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是依靠制度变革推进治理现代化。
主持人: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制度自信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是什么?
杨永利:坚定制度自信,才能勇于坚持、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理道路。
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方向和道路问题。依靠什么制度治理,最鲜明地表明了国家治理的方向和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统一于一体,正是表明了我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决不会走向西方的治理道路,决不会套用西方的治理模式。坚定制度自信,是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制度自信,来自制度体系本身所展现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来自制度完善能力所赋予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由于始终保持高度的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益完备稳定管用,制度自信愈益增强。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过程,是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增强制度自信的过程。我们的制度自信,洋溢着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中展现自信,在创新中增强自信,促使中国制度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与人民同心。
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主持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是什么?
常培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对国家治理的全过程,构建起执行和运作制度、规定、标准的机制和体系,使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章行事,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推动各领域治理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没有好的制度,达不到“制度化”,国家就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达不到执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只有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不断提升各项治理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大社会成员权益需要的水平。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国家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依然广泛而深刻地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标志和根本途径,就是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明确国家治理的行为准则,保证国家治理活动按照科学化、法治化的程序正常进行,使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唯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解决之道,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进入新阶段。主要表现和特点是什么?
李徐步:一是全面拓展治理实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方位、各领域、各层次的治理现代化。从企业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有机统一。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经济治理、生态治理、核安全、网络治理、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担当大国责任、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大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相容互济。从单项治理到总体治理,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揽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总体国家安全的效果,又通过总体国家安全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
二是紧紧扭住治理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国家治理的基本领域及治理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全面依法治国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方向,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着力破除治理现代化重大障碍、有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过程。
三是更新变革治理理念。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蕴含着治理理念的转变创新,形成现代化治理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处于核心位置,决定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追求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空间、发展要素、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实际上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治理新秩序。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经济、自然、社会规律的共同要求,与生态治理是同一项任务、同一个目标。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活力、进化、兴旺之道,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就内含着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合成一盘大棋局来下。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表现在治理领域就是让人民共享治理权利和治理利益。
促进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融合贯通
主持人:古今中外的治理实践表明,文化价值观念深刻左右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每一治理体系的背后,必有支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文化的因素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决定力量。怎样把握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关系?
姜钦云: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治理体系的支撑保障,也离不开价值体系的引领整合。价值体系是国家系统运行的核心软件部分,它赋予国家制度以精神灵魂,给予国家治理以价值引领,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组织方式、运行目标和政治取向。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都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围绕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价值体系培育与治理体系建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演进过程。
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失去了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引领整合,国家治理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会是一盘散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还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凝神聚力的思想共识,增强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风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标刻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准则,确立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航标,立起了一面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使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信仰意志更加彰显、结构特性更加突出。具体来说,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谁”的价值取向,我国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民所赋的治理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什么”的价值目标,治理的完善、方式、效果,都要服从服务于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而推进,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怎样评价”的价值标准,评价治理是非得失,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治理的实践标准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标准。
大家观点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标高
■颜晓峰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四让”作为这一总目标的拓展和深化,赋予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新的内涵、新的标准、新的要求,将引领治国理政新实践、推动全面小康新攀升。
制度、发展、治理、人民,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维度。制度是国家治理的运行基础和根本机制,治理则是制度的功能发挥和实际运转,治国理政首先要解决依靠和运用什么社会制度治国理政的问题。发展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家治理必然要围绕发展而展开,着眼发展而推进,发展是治理的核心内容。治理是随着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组织协调机制,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历史文化,治理的性质、方式、效果不同。治理的本质是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治理离不开怎样看待和对待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我们的国家治理是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在制度和治理维度的基础上,“四让”要求明确地将发展和人民维度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促进发展为治理目标、以人民利益为治理价值,这就拓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野,丰富了体系,提升了层次。
制度更完善、发展高质量、治理有水平、人民获得感,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明确标准。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文治武功、济国安邦,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资本主义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包括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现代化,将创造出新型的社会主义治理文明。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就是要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让发展更有质量,就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赋予发展新的内涵、新的秩序、新的面貌、新的格局、新的高度。让治理更有水平,就是实现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治理能力更加有效,破除治理体系的陈规陋习。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推进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地让人民有获得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的重要内容。
制度基础、发展目标、治理主线、人民中心,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为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发展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能力,就能够依靠强大的制度力治国理政、长治久安,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发展为引领目标,发展是制度更加巩固、治理更加有序、人民更加幸福的基本条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治理为贯通主线,治理是发挥制度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祉的贯彻实践。着力解决国家治理与国际竞争、发展要求、人民期待还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水平、增强治理效能,就能够巩固制度、促进发展、造福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价值中心,人民是制度、发展和治理的主体。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贯通治理现代化各个领域,不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保证。
(作者系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
(《解放军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