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例是研究战争最好的教科书,是指挥员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主渠道,是提高军政素养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习主席指出,要大兴学习战争、研究战争之风……多研究古今中外战史战例,不断提高谋划打仗、指挥打仗、带兵打仗能力。
增强政治意识
战争是带有政治性质的行动,古往今来莫不如此。美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说,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战役战斗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战略上却是失败的,这令人深思。深研战例,首先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治上需要打,但军事上困难很大怎么办?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困难重重,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面对险境,刘伯承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战役战斗上利于打,但政治上不能打怎么办?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我军节节胜利之际突然收兵,就是军事服从政治的范例。
未来遂行作战任务均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往往具有战术行动、战役指挥、战略决策的特征。不管行动规模大小,形式如何,都必须把实现战略目的作为核心要素,从政治高度思考问题,防止“打赢每次战斗,却输掉整场战争”。有时从军事上看有利,但政治上不允许,就不能轻举妄动。反之,如果政治上需要,即便军事上有困难与风险,也要坚决行动。
增强全局意识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全局上面。指挥员要全局在心,从全局高度领会意图,从全局角度考虑得失利弊,敢于提出对全局有利的建设性意见。1947年底,毛主席决定由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分兵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粟裕认为,此举并不能有效改变被动局面,遂三次向中央提出暂不渡江的建议,最终得到党中央认可,经过豫东、济南等战役,终使战局朝有利方向发展。战争年代,为完成作战任务,我军各部队勇挑重担,即使局部遭受严重挫折也义无反顾。
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行动,其影响力通常会被强势放大,更需要有纵观全局的能力。指挥员要善于把自己统管范围内的敌、我、友、空、天、电磁等各方面情况搞清楚,坚决把认识全局、把握全局、服从全局摆在首位。打还是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应在大局下行动,努力赢得战略主动。
增强担当意识
深研战例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大凡能打胜仗的将领都敢于担当。聂凤智号称“三野一只虎”,1948年他率部攻打周村时,敌人突然增兵,且电台被雨淋湿,无法与上级联系,他果断决定“打他个措手不及!错了我负责!”济南攻坚战,他擅自将“助攻”改为“主攻”,迅速扩大战果;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我军拟制的作战方案与苏方顾问发生严重分歧,他命令:“按我们的方案打,错了我负责。”再如,解放海南岛,韩先楚主动请战,“如果兄弟部队没有准备好,我愿亲率40军主力独立渡海作战!”郑维山将军在朝鲜战场金城反击战中,以“错了我负责,杀头杀我的”勇气,大胆采用敌前潜伏方案,出奇制胜,充分表现出敢担风险的不凡气度。
担当需要勇气。邓小平说,我是一名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徐海东说自己“打仗有瘾”。他们这种“一日为军人、终身为打仗”的责任与担当,令人敬佩。作为一线指挥员,面对信息化战场的险局、难局、危局,甚至是败局,都要敢于担当,强化打赢的责任意识,努力成为勇挑重担、筹划指挥作战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