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弹部队,“全营一杆枪”几近常识。其不仅是对导弹部队作战行动特点的精练总结和生动描述,更暗含着现代作战理论中的“模块化原理”:作为模块化的“枪的零部件”,每名官兵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苦学精练,掌握过硬的战斗技能,在统一调度、密切配合中让这杆枪藏得更深、瞄得更远、打得更准。如若系统中的某一要素出现问题,势必会引起失利甚至失败的“链式反应”,影响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现代联合作战则是“体系一杆枪”“全局一盘棋”,每一个旅营连都是蕴含其中的一个作战模块,在信息“黏合剂”的主导下,通过系统聚合、体系融合“拼图”而构成有机整体,各种要素和力量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相互补充,达到“1+1>2”的整体制胜效果。当然,制胜的前提是每一个模块都必须要素齐全、功能完备,既具备独立行动能力和对战场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又能根据需要随时整合成更大的模块,通过信息“接口”参与到更加完整的作战体系中去。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若系统中某一作战力量与其他差距过大、不相匹配,就会形成短板内耗效应,制约其他作战力量效能的发挥,甚至对作战的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方面是有过血的深刻教训的。1949年10月进行的金门战役,作为陆海联合作战的案例曾一度写入教材、进入课堂。据分析,战役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上输送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作战行动的短板,导致后续陆军兵力无法有效加入作战。不仅如此,纵观近几场现代化局部战争,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伊拉克战争,就某次战斗、某处细节而言,这种“绳从细处断”的例子也有不少。
现代联合作战中“大要素”包含着“小要素”,无论军旅营连排班,甚至具体到每名单兵,在“无联不胜”“无胜不联”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战效能,对于联合制胜有着重要的意义。若不想因自身短板而成为整个系统最薄弱的环节,就要从自我提高开始,在实战化训练中真打实备,构建起强大的自我。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美日专家对这种当时号称能以3倍音速飞行的战斗机视若珍宝。对其大卸八块后惊讶地发现,其设备中竟然还使用了落后的电子管,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米格-25战斗机优秀的性能主要归功于其系统设计,通过把一些平淡无奇的零部件耦合起来,增加“内聚力”和“耦合度”,组合成性能超群、功能强大的整体系统。
这一“耦合度”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强军征途中,再普通的岗位都可能承载着大担当。眼下,新年度军事训练逐步展开,其效益直接影响着来年甚至未来几年的战斗力建设。比如,实战化训练怎么结合实际为每个岗位、要素、系统定好位,找准补短提高的方向和重点,如何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作战效能,对每名官兵、每支部队来讲都是个考验,更是个检验。
历史和现实一再警示我们,联合的路上有短板必掣肘,一块“马蹄铁”引发失败甚至灭亡的例子并不鲜见!强军征途中,需要尽心、尽责、尽力,而最好的尽心尽责尽力莫过于紧贴实战,随时接受“模块拼图”,随时准备融入系统,练就没有短板的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