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的军事课程,是学生获取国防知识的最佳途径。强化军事理论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在象牙塔播种国防梦?请看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南京大学探寻军事教学之道
■吴姝萱 中国国防报记者 裴 贤
南京大学军事课教师杨新正在对大一学生讲授军事课程。王书群摄
走出南京大学思源楼,杨新的步履有些迟缓,他习惯性地抻了抻胳膊,活动一下颈椎——连上一个半小时的课,对于已过半百的人来说,确实有点吃不消了。但想起座无虚席的课堂,想起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又加快了脚步。
这几年,在南京大学各方的努力下,该校军事课程建设逐渐步入了正轨。发生在杨新身上最明显的变化是“走在校园里,打招呼的学生多了”。虽然备课更勤了,但他乐在其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累并快乐着”。
建强高素质军事教师队伍
古之学者必有师。南京大学武装部加强军事课程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军事教师队伍。
“具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优秀的军事素养,致力于国防建设”——学校武装部部长滕维元框定了选人标准,遍访南京市各高校去“招兵买马”。奔波忙碌很辛苦,可效果也是“出乎意料地好”。
时任东南大学军事教研室副教授的杨新,曾在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流动站做过博士后研究。在滕维元三顾茅庐后,他成为南京大学军事教研室的专职教师。
但是,像杨新这样的专职军事教师少之又少。南京大学一年有3000到4000名学生上军事理论必修课,还有3门军事选修课,靠仅有的专职教师,很难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
学校武装部决定采取“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补齐师资力量这个短板,除了邀请南京各大高校专业军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还在当地军事院校教员、驻军优秀军官中外聘讲师。
建强教师队伍这个首要目标,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变得愈加清晰。滕维元向记者细数:在全国首届军事训练营军事课教师军事教学和学术论文展示中,杨新获军事理论课授课展示一等奖;孙冶东的《试论大众传媒在国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获军事课科研论文二等奖……
既要上好必修课,还要开好选修课
参加考试3264人,优秀率达35.6%,及格率99.9%……翻阅2016年度军事理论课考试成绩统计表,滕维元欣喜不已。
早在1985年全国高校试点军事理论课教学时,南京大学就成为首批正式开设军事理论必修课的高校。从2014年开始,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他们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增加了与重大纪念活动相关的教学内容,还开设《海权与国家发展》《军事谋略思维》等选修课。
有着20年授课经验的杨新,依然记得去年11月19日登上讲台的“紧张感”。那天,南京大学召开军事谋略思维选修课教学研讨会,和以往授课不一样的是,台下的听众不仅有自己的学生,还有多名校内外、军内外专家。
杨新认为,正是因为在开设每门选修课之前都进行研讨,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所以更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从小就是军事迷的大一学生杨明,得知学校又增开了3门选修课,兴奋不已:“这是我们获取国防知识的正规渠道,课程开设得越多,学到的就会越多。”
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样子,杨新顿觉心底涌起一股暖流:“下学期我们还打算新开设一门传统军事文化选修课。”话音未落,台下便响起掌声。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程
下课铃声响起许久,还有不少学生争相提问,这让讲师王书群颇感欣慰:“我们开展军事理论课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
学校武装部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课堂互动也成了考核学生成绩的一个标准。没想到,学生们的热情将这种互动甚至延伸到了课下。
“只有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杨新介绍说,最近,他们正研究一种“导研式”教学模式,由老师精讲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并适当讲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研究军事理论的方法,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军事教师们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远不止于此。2014年,杨新在网易云课堂上开设了关于《孙子兵法战略思维》的慕课,让他一时间成为“网红”。有的学校会直接拿来进行课堂教学,有的学校会穿插使用,更多的是个人进行在线学习。
“到目前为止,该慕课的浏览次数已有18000余人次,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杨新对于慕课的教学模式信心满满。学生们反映,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可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吸收教学内容,并内化为国防观念。如今,开设军事课程的初衷已渐渐实现,而滕维元并不满足。他说:“强国强军是一代青年学子应有的追求和担当,如何激发他们的报国热情,高校军事课程任重而道远。”
燕园讲兵法,将军再出征
■本报记者 张海华 通讯员 孙 畅
“请问正方辩友,《孙子兵法》中讲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这不正是说明伐谋比伐兵更加重要吗?”
“反方辩友请注意,伐谋是要以伐兵为前提,试想如果双方兵力悬殊,那又何谈伐谋之说?”
北京大学理教410教室,一场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辩论赛正在激烈进行——这是北京大学《孙子兵法导读》结业课上的一幕。作为该课的主讲老师,薛国安坐在台下兴致勃勃地看着辩论赛,时而点头表示赞许,时而微笑以示鼓励。
第一个学期的授课就此完美收官,曾经历过战火考验、为全军将校讲授数百场《孙子兵法》的原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薛国安暗自松了一口气。
缘起:
将军教授为何走进北大课堂?
2015年的12月,北京大学武装部国防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纬华正为寻找《孙子兵法导读》课的主讲老师奔波。
北大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经典名著选读是通识教育的重点,而《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兵学最有价值的经典,自然成为名著选读课的首选。一位专家向他推荐了国防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的薛国安教授。
“《孙子兵法导读》课时多、薪酬少,薛国安教授在业界甚有名望,再说,一个平时给将校讲课的将军,能来高校上课吗?”抱着试试的心态,李纬华打通了薛国安的电话。没想到,薛国安欣然应允。不仅如此,他还答应带着国防大学的博士、博士后团队共同为北大学子授课。
李纬华喜出望外,他后来才知道,薛国安做出这个决定,还是源于多年前难忘的战斗经历。
1979年,入伍仅一年的薛国安参加边境自卫还击战,并在战场迅速成长,成为喷火班班长。然而,让他心痛的是,全排有19名战友在作战中伤亡。
残酷的战争让薛国安开始思考:“打仗不能光凭勇气,更要靠智慧,谋略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学本领,让战友减少伤亡。这个朴素的想法一直激励着薛国安上军校、考研究生。
刻骨铭心的实战经验使其对兵法内涵有独到的领悟,并融化于教学和研究之中。20余年的钻研奋斗,薛国安成为国防大学孙子兵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随着对孙子兵法研究的深入,薛国安把自己最初的“小目标”不断深化和扩展。他常说,孙子讲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人性关怀的最高理想的追求,孙子研究战争的目的就是“安国全军”,孙子的战争核心价值观是全胜,追求道胜,追求谋略制胜,就是为了减少战争的破坏和流血。在当今时代,《孙子兵法》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财富。如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兵法,运用《孙子兵法》的智慧谋和平,是一个从战场走来的研究者最幸福的事。
“在百年名校的国防教育课堂上对着年轻人讲《孙子兵法》,传播中国国学智慧,何乐而不为!”薛国安带着新梦想再次出征。
探索:
该给莘莘学子如何讲兵法?
教书育人首先要找到能够开启受教者智慧的那把钥匙。
薛国安曾在美国访问学习期间讲授“孙子的国防思想与中国的国防政策”,也曾在芬兰国防学院座谈《孙子兵法》,在国防大学的讲台上更是耕耘20多年。
如何将传统国学讲得更有趣味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授课才能使青年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些一直是薛国安和他的授课团队思考的问题。
薛国安分析,对于北大学子来说,教学侧重点应在于思维模式的建立上,掌握其中的竞争规律、思维艺术和最优的工作方法,应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先人留下的智慧使祖国强大起来。
为此,薛国安组织所带的博士生、博士后成立授课小组,由他、赵巳阳博士后和张有凤博士进行授课,张晓鹏和刘畅两位博士全程跟班教学担任辅导员。
针对北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授课小组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多种设计和尝试。课上他们增添了“针锋相对”辩论赛、“提问回答”答疑时间、“送书赠字”奖励机制等环节。
薛国安深知,《孙子兵法》的学习要通过反复研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吃透,而依托“互联网+”平台来延续和宣传,无疑是有效可行的方式。
于是,他们相继建立“孙子兵法导读”微信群和“国安兵法”微信公众号,同学们既能随时随地在群里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又可定期查看微信公众号更新,加深对《孙子兵法》的学习与理解。
效应:
兵法何以受到学子热追?
“将军讲兵法,听上去就很高大上!”选修课才公布,很快就报满。
2016年9月22日,第一堂《孙子兵法导读》课如期而至。同学们早早就来到教室占座,15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许多没占到座位的学生,干脆就站在一旁的过道上。
“北大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讲课风格也各有千秋,但听薛老师讲课还是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讲课条理清晰、声情并茂、而且还结合自身经历来讲实例,非常有感染力。”哲学系学生刘依彬说。
夺得最佳辩手的阿拉伯语系大一女生巨博源以其缜密的思维、快速的反应、有理有据的辩驳,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说:“辩论赛的授课形式很新颖。以前我对《孙子兵法》不甚了解,自从上了选修课、参加辩论小组后,我对孙子兵法越来越感兴趣,不但将教材和相关论文看了个遍,还与小组其他同学积极讨论应该如何立论,思考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
作为众多慕名而来的学生之一,吴敏宇只是偶然间看到了薛老师上课的课表,想来试听一下。结果这一听就停不下来,于是课课不落,成了《孙子兵法导读》课的忠实听众。
“北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求知欲望很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的学医、有的学文,但是你能从他们听课的眼神中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薛国安认为,《孙子兵法》恰恰就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加深学生们对国学精粹的了解,更应该帮助他们构建起用战略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听过薛老师的课,对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平安,同时也更感到任重道远。”吴敏宇说。
古城有个兵学英才班
■余飞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曹 琦
与时下许多年轻人一样,每到周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三学生杨中原就会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里。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杨中原到了周末就会穿越大半个西安城,来到西安理工大学,走进兵学英才班听课。
兵学英才班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故事,还要从兵学英才班的教员刘军成讲起。
2004年,刘军成从空军某部转业到西安理工大学军事教研室,担任专职军事教员。“戎装已脱,兵心依旧,我想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军事、关心国防。”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受伤”。刘军成精心准备了军事课,却发现学生们并不感兴趣,很多人来上课只是为了修学分。
他的尴尬经历是很多高校军事教员面临窘境的一个缩影。由于对国防教育不重视、军事教员队伍匮乏、教学手段陈旧等,导致学生对军事课程“不感冒”。
穷则变,变则通。考虑到常规军事课涉及学生多、院系不统一的实际,西安理工大学武装部和驻校选培办联合开设公益性研修班——兵学英才班,吸收10余名关心国防、爱好军事的本校大学生,由刘军成担任教员。
刘军成从军数载,热爱兵法,对兵学教育、兵法应用等有所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决定将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军校教育与地方高校教育相结合,军事教育与国学教育相结合,大胆尝试创新授课方式。在这个班,学员们不仅能在课堂上分析时事、指点江山,更能背上行李装备,徒步来一次百里行军;或游历古代军事遗迹,现地推演历史著名战役的成败。
这样的军事课,想不火都难。如今,兵学英才班已成陕西高校国防教育的一张名片,不仅西安理工大学的学生喜欢,校外的学生也慕名前来旁听。
刘军成“火”了,也更忙了。采访的时候,他正和学生们忙着策划近期的战争重演和军事游学。“平时上课、定期集训和机动游学‘三结合’模式比较成功,下一步,我要把这种教学模式延伸到全校甚至全社会的国防教育中去,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国防、爱上军事。”
这堂课没有下课铃
■讲述人:北京大学武装部国防工作办公室主任 李纬华
“今天的军事理论课,是我大学四年最受震撼的一堂课。”时隔多年,那个大四学生因激动而通红的脸庞,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清晰。
1994年,我怀揣着武装梦踏进北京大学的校门,成为学校武装部的干事,负责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协调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
当时,北大军事理论课的教师都是由驻地部队选派的军官担任。而有的教员所讲的内容比较陈旧,有的照本宣科,很难和学生产生共鸣。那几年,我和武装部的同事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员队伍的授课水平。
这种局面在2001年有所好转。当时,根据全国军训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军事理论课授课任务改由国防大学承担。国防大学从大学生军训教研室中遴选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大部分是各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
后来,有学生反映,虽然军事理论课程开设了很多年,但并不能满足大家的求知胃口。“增加选修课!”我和同事反复讨论与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于2003年开设《当代国防》选修课,2006年开设《孙子兵法导读》选修课。
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课程体系得到完善,学生们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连续好几年,军事理论课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公共课之一,学生们的军事理论课考试成绩及格率也达到了99.9%。
2015年,一名叫李明的学生满头大汗地跑到我的办公室,询问征兵政策。问及原因才得知,他刚上完军事理论课,就抑制不住当兵的念头赶了过来。“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作为高等学府的学子,更应该尽这个义务。”那一番激情洋溢的话语,让我至今难忘。
但是,军事课程建设远不能止于此。强化军事理论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在课堂留言册上,曾有一个学生写下:“学校开展的军事课程,是我们获取国防知识的最佳途径,希望能有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的期望就是我们的目标。我坚定地回复: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军事课没有下课铃声……
(中国国防报记者裴贤、实习记者唐雪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
国外军事课程建设做法
美国:美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既重视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能训练和体育锻炼,视国防教育为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美国普通高校设置了国土安全课程,政府把自然科学和外语当作重点学科,要求学校认真抓好落实,并把与军事应用相关的体育项目纳入国防教育内容。
俄罗斯:为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军事课,以军事体育、军事训练等不同的形式开设课程,并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同时在学校中建立了专门的军事训练组织。近年来,俄罗斯设置国防教育或军训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大专院校中设立的军事教研室或军事训练系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学生的训练管理体系。国防部还负责制订施训的国家教学标准、训练大纲和教学法,协助地方高校为军事教研室提供必要的设施,并拨款修建训练基地。
英国:国防部预备役局在全国数十所大学中设立了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分别负责所在地区几所大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宣传工作。海、陆、空三军分别在大学中组建了专门的军官训练团(队),面向学校普遍招募学员,对自愿参加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生可自愿参加陆、海、空军组织的训练活动,训练时间安排平日晚上或周末、假期集中训练一至二周,参训学生可领取参训费。英国政府还在许多大学设有专门的军事学位,在提高大中学生军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丰富青年学生的军事知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
(裴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