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太平世界”
——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颜晓峰
近日,主流媒体纷纷发声,阐述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信念、精神旗帜的科学性,理直气壮、论证有力。共产主义的理想之歌,正在中国唱响。但在有的读者心中,可能还有疑问:共产主义理论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如何看待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该如何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等等。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够给您以启迪和思考。
——编 者
1
世界的希望在哪里、人类的未来是什么,这是关系发展大势、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在一部分人那里,现世的关注替代了遥远的遐思,思想的困惑削弱了信仰的坚定,宗教的传播填补了精神的空虚。但是,人类的目光如果总是盯着脚下,最终必将迷失自己。历史将证明,共产主义是我们必须坚定高扬的旗帜。那么,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日之世界,在民族复兴处于由大向强关键阶段的今日之中国,高扬共产主义旗帜的意义何在?
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立起来,指明了民族复兴的最高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成为13多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华民族从5000年悠久文明走来,历经170多年的民族复兴艰辛历程,现在最为接近这个宏伟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民族复兴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的民族复兴,不是要回到秦汉唐宋盛世,不是要效仿欧美资本帝国,而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把党的执政使命与民族的奋斗目标贯通起来,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连接起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共产主义作为价值目标立起来,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开放发展,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套规则;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人要问,这些新变革、新格局、新理念,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走向和走势,不用再问姓“社”姓“资”了;是不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将使用“统一”的话语体系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旗帜鲜明地标出共产主义的价值高度,表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追求的是高于优于资本市场规则的价值理想,是马克思所指明的“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共产主义作为信仰目标立起来,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先烈是一批为了真诚信仰不惜身家性命的共产党人。共产主义作为科学信仰,树立起来不易,在当代世界迅速发展变化时,在社会主义处于挫折与低潮时,在掌握权力面对各种利益强大诱惑时,在黑色、灰色、黄色人生观价值观纷纷涌来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消极现象时,“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一生一世矢志坚守,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更是极为不易。我们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理想丧失、信仰坍塌,心中没有人民群众、没有国家利益,无视党纪国法、不要道德约束,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了多么大的危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
“大同世界”是人类从来就有的美好理想。先秦《礼记·大同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了一个和谐友善、无私无利,“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世界。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正为德,没有家庭,子女公养,“哲学王”执政。人类早期的这些思想,更多的是对原始公有制的回想与眷恋,阻挡不住生产力前行的滚滚车轮。
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发展丰富、检验磨练、深化前进。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用理性去演绎历史,用观念去感召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首先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不再只是抽象原则或思维理性的产物,而是基于现实的历史运动的产物。“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积几十年之心血,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资本论》,就是要在该时代的经济运动中,在剩余价值的内在矛盾中,在生产方式的变革趋势中,寻找资本主义何以灭亡、社会主义何以建立、共产主义何以实现的现实根据。
共产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借助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生产力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机器大工业造成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组织、劳动产品的社会化,但社会占有形式仍然是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要求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让位于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
共产主义是交往普遍化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开启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世界市场的形成、交通通讯的创新,既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又发展了人类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化程度。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交往的普遍化,促进了人的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人的联合体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同时形成了超越资本狭隘性的否定因素,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共产主义是社会平等化的发展要求。18世纪启蒙学者打出“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反映了“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实际上却是在争取资本运动的自由、市场交易的平等、阶级内部的博爱。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人们受着社会关系、劳动分工的奴役,是以生产力的不发展为基础的。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很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的、合乎人的尊严的发展,才有可能”,人们才能够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
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化的发展要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最高价值的确定。资本主义劳动方式,一方面通过劳动的专门化、固定化,使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者成为企业组织“有意识的器官”;一方面又在不停顿的变革创新中,促使了劳动的变换、工人的全面流动,产生了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但资本主义的发展终究是以人的片面化甚至畸形化发展为代价的,“它不仅浪费人的血和肉,而且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马克思的分析指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当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时,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时,就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入“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由王国,这就是共产主义“人将重新掌握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3
《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已有近160年了,时空巨变。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资本主义,资本输出从商品资本、货币资本、金融资本到知识资本等多种形式,经济发展方式从以资本为核心的要素驱动到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驱动,科技和产业革命从机械化、电气化到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诸多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震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毁与重建,经历了殖民地独立和解放的冲击,经历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与竞争,经历了各个领域自我更新的“革命”“新政”和“主义”,经历着与恐怖主义的另一场战争。病症与生机同在、阻滞与前行齐驱。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我们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前20年的历史变化中,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深入探讨、科学研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趋势、规律仍然具有透彻的解释力和有效的预见力。同时也应承认,社会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和事件,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判断和预言,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的结论,还没有成为现实。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命运,是关系到理想能否树立、信仰是否坚定的重大课题。
阶级矛盾的缓和消弭不了资本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决不是“千年王国”。上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生产率提高,社会收入普遍增长,中产阶级数量增多,劳动阶级民主权利拓展,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与此同时,资本收益率仍然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率,资本收入仍然远远大于劳动收入。社会不平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占有权的不平等。几年前的“占领华尔街”,就是美国民众的一种抗议。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不平等是全球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财富鸿沟,豪富与赤贫的强烈对比触目惊心,全球严重不平等成为21世纪政治的重大问题。在这样一艘潜藏各种危机的渡轮上,期盼资本主义永世长存,认为贫富差距天经地义、合理合法,只能是私利蔽目、一厢情愿。
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内部的增长。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自身孕育着新社会的经济因素和主体力量,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和共产主义的希望。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新进展,在社会创新和文明进步方面的新成就,不是社会主义信念动摇的理由,不是共产主义渺茫无望的证据,而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性的新证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例证。无论是“移动浪潮”“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工业4.0”,还是员工持股、社会福利、民主参与、公益慈善,都是科技和社会创新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都是为未来新社会准备物质、技术和社会条件,都是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资源。要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的关系,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互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汲取人类文明特别是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以发展壮大自己,增创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战争与革命不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唯一途径,人民在创造历史中创造着社会进步新的方式。20世纪以来,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大转变,世界格局、战争形态、制度较量、阶级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方式,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时期,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较量在多个领域展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有着多种途径。从根本上说,人民创造历史,创造出历史变革的方向和方式,创造出社会形态的制度和机制,创造出人民主体的国体和政体。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不是决定于少数资本巨头、金融寡头、政治精英,而是决定于人民、希望在人民。
4
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例如前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巍然屹立,给向往社会主义的世界人民以巨大鼓舞和更强信心。同时,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加上社会主义建设自身的失误和出现的错误,也一度给社会主义的声誉带来很大伤害,对许多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造成很大冲击。美国的福山曾把冷战结束、苏东剧变看成是“历史的终结”,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若依此论,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仰没有立足之地。这就要求我们有效应对否定社会主义历史的思潮,科学总结十月革命一百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新局面,把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实践的历史的基础上。
开拓探索、展现优势,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场具有空前广度和深度的社会新实践,必然带有摸索试验、披荆斩棘的性质。由于多种原因,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薄弱的俄国建立,而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成熟的西欧北美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意味着倍加艰难、倍加复杂、倍加曲折。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家主导科技发展成效显著,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对经济规律认识不够,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付出了沉重历史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我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尽管探索历程艰辛坎坷,遭到严重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积极成果极其宝贵,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对于百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要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不畏浮云遮望眼”,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偏离航道、必定翻船,社会主义规律是铁的定律。苏东剧变过去20多年了,痛定思痛,对这一巨大历史事变的回顾反思一直在继续。苏联解体是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政治原因与经济原因、党内原因与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与群众原因长期演化、逐步发酵、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原因、反思教训,根本的是要搞清楚苏联解体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失败,还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失败。答案不言自明。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调整改革中,受西方经济学说、政治思想左右,偏离了正确方向,起到了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销蚀作用。苏联共产党在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放弃阵地、丧失原则,听任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一些最高领导人本身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否定者,造成了严重思想混乱。苏联党的干部在等级制、特权制等既得利益面前,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逐渐脱离群众、日益失去人心,抛弃了社会主义理念,败坏了社会主义形象。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规律不可违背,否则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被人民舍弃,被社会主义“除名”。
改革创新、增强定力,社会主义前途在实践之中。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新的伟大实践。不论怎么全面深化改革、怎么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社会主义500年的理想与奋斗在延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发展,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火炬在燃烧。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共产主义的信仰巩固,还要依赖于21世纪以至以后一个更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人类历史实践,中国责任重大,中国共产党使命神圣。
5
信仰问题本质上是历史观问题。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根据思想理论动态,在这里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用历史的社会的实践的观点看待人的本性,作出共产主义的人性证明。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科学、道德、宗教三大问题,总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关于人是什么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可能的。中国古代就有人性善说、人性恶说、人性善恶混合说、人性无善无恶说等不同见解。改革开放之初曾就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展开过一场热议。在人性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上,有的认为共产主义很美好,但人性不能与之相匹配,因此共产主义只能是乌托邦。
我们承认,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的存在,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生物属性。同时要看到,人在几十万年间脱离动物界成其为人、形成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中,是一个人性逐步主导动物性,理性逐步渗透于感性,人的独有品质逐步强化提升的过程。人不仅是制造工具的、劳动的、实践的活动主体,人还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意志、有美感,追求真善美的活动主体。这就使得人类与生物界、动物界有了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作为人的最高社会理想而提出、憧憬并为之献身,本身就表明共产主义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我们承认,人性中也有自私、贪婪、虚假、邪恶、凶残的因素,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就是经典注脚,“这个世界会好吗”隐含着对人性的怀疑态度。同时要看到,从古至今,高尚、纯洁、善良、美好的人性一直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都是人的美德形象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却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成为共产主义精神的践行者。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系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工人阶级的“圣经”,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90多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英勇牺牲、无私奉献,托起民族的脊梁,张扬着鲜活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承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发展水平,去谈论抽象的不变的人性。市场机制有一个理性人假定,交易者利益是前提和动力。同时要看到,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人的本性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但人又在变革社会、建设新社会的过程中改变着更新着人的本性,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的生长过程。人的本性不仅是社会塑造的产物,而且是人的自我塑造的产物。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中,在崇高与卑下、忠诚与背叛、自律与放纵的冲突中,人可以自觉选择向上向好向善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准则,不变其志、不改其节、不悔其道。
其二,用多样性与统一性相一致的观点看待中国道路,作出共产主义的历史证明。
冷战结束,开始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向;中国崛起,打破了西方模式的一统天下。当今世界的大格局,对于人类历史及未来,具有哪些启示?西方道路不再被认为是世界各国的通用模板,中国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有的据此认为,“断言世界上某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万流归宗的最终目标,是一种典型的线性史观,这种历史观跟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宣称,没有最终目标,免谈人类理想,只有“怎么都行”、离散无序的多元模式。这就涉及到怎样看待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可以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后发现代化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变的示范意义考察,但更要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中来考察,从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前途命运的独特意义考察。中国道路之所以称其为中国道路,并不仅仅是经济科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发展的道路,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体系的竞争与较量格局中,中国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阐述了生产方式的演进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长兴起。当今世界资强社弱,对增强社会主义自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解读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最重要的是明确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方向意义,增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信念。同时也要全面深刻认识当代历史的新变化新问题,把道路自信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自觉运用和主动实践,具有民族性,同时又不限于本土化。因为中国特色与历史规律相连接,合乎规律的社会发展是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我们说我国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正是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普遍性的坚定自信。
当代世界表现出多样模式、多条道路、多种制度并存共进的格局。看待历史趋势、世界大势,关键是要从多样性中发现统一性,从阶段性中建立恒常性,从特殊性中揭示普遍性。无论世界发展如何纷繁迷离,但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形态“两个决不会”始终保持着透彻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防止一些片面狭隘的认识,有的把历史看作是一种宿命的过程,忽略主体的能动作用;有的把意志或权力当作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有的把表面的、眼前的现象视为永恒的世界,放弃对人类未来的理想追求。因此,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
6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坚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这个最高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阐明了党的中心任务、各项事业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关联,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行为与实现最高理想紧密契合。
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的演进中逐步实现。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重整行装,在压力中开拓道路,在迷茫中照亮希望。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是走向理想目标的切实步骤和扎实行动。无论还需要经历多少个世纪,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是在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我们不可能精确预言共产主义何时实现,但这一目标就内在于过程之中,目标是过程的结果。在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中,要经过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更替。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在不同的国度也要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征,是量变质变、渐进突变的逐步上升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实践。没有最高理想的领航,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会失去方向、改变性质。
共产主义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孕育生长。理想社会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但又是从现实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具有现实根据和现实可能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信仰,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大趋势中洞察未来,从私有制的形成和消灭条件中预见变革,从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增强信心。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将来进行时;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则是现在进行时。蕴含着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因素,活生生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成员之中。理想在人间,理想在眼前。社会主义建设越是发展完善成熟,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石就越是牢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当代实践。理想引领现实,现实也在塑造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描绘出遥远未来的详尽蓝图。因为人类实践是展开的、创新的、无止境的,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关于未来世界的图景也是与时俱进的。当今世界,劳动方式、发展方式、交往方式、信息方式,包括财富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空前变化和深刻变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知,也基于对世界大局的总体领悟。
共产主义是规律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在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接力奋斗中创造未来。社会规律本身就包含人的活动规律,是在主体的创造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不是一个自然的、宿命的过程。规律性依赖主体性,主体性证实规律性。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社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与人民创造历史活动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1871年的巴黎公社,工人们用他们的热情和热血献身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数先驱和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践行者。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不懈奋斗精神的激励,是百年中国历史的魂魄。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更加需要8700多万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站在新的历史进军第一线,更好发挥先锋队作用。先锋是人民的杰出代表和前驱楷模,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转折关头,先锋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先锋精神表现为使命担当、为民造福、牺牲奉献、开拓创新,是实现最高理想的精神力量。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必须要有一代代走在群众前列的时代先锋,要有为实现最高理想奋斗终身的先锋精神。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